中线专题:供需格局反转(附股)试读

时间:2017年06月04日 01:24:44 浏览: 已有  人购买

[摘要] 任何一个行业的供需结构都是稳态,一旦发生了改变短时间内是不会逆转的,当供给跟不上需求的时候,供给不足就会出现价格上涨,企业一旦掌握了定价权,就掌握了盈利的能力。本文所研究的行业,就是这样一个出现供需逆转的行业,目前全行业已经是满负荷生产,而依旧无法满足需求端的要求,本文所研究的公司是行业绝对的龙头,产能、产量均是行业的半壁江山,全文5468字、25图为你详细分析。(非创业板) 我的文章架构为:脱股秀+周刊+专题,脱股秀是每日的复盘,周刊涉及具体的个股和操作,专题为高阿尔法收益个股的深度分析(建议配合周刊使用)。 本人郑重声明:用生命写作,用专业正道,没态度、没观点、没脾气、没趣味的不会写。

正文

2017年06月04日 01:24:44

中线专题:供需格局反转(方大炭素)

注意:交流请不要说个股名称,请用代号。如本文个股表述为:雷公。

一、行业分析:石墨电极行业供需格局反转

1、石墨电极主要应用于钢铁冶炼

石墨电极主要是以石油焦、针状焦为原料,煤沥青作结合剂,经煅烧、配料、混捏、压型、焙烧、石墨化、机加工而制成,根据其质量指标高低,可分为普通功率、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主要应用于炼钢、炼硅、炼黄磷等冶炼领域。

目前石墨电极大部分应用于在钢铁冶炼领域,占全球石墨电极消费80%以上。其中包括电弧炉冶炼的电炉钢以及后期钢铁精炼过程(LF炉),电弧炉炼钢主要以废钢为原料进行冶炼,目前为国外主要钢铁冶炼方法,占石墨电极消费50%以上;粗钢后期精炼过程采用的LF炉也是石墨电极主要消费领域,约占石墨电极消费30%,目前精炼钢占粗钢比例不断提升,消费水平也不断扩大。

冶炼一吨电炉钢大概消耗5~6公斤普通石墨电极或3~4公斤高功率石墨电极或2~3公斤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而LF炉粗钢冶炼成精炼钢1吨大概需要0.4~0.5公斤高功率石墨电极。15年国内粗钢产量8亿吨,电炉钢占比6%,国内电弧炉消耗石墨电极约14.4万吨,如钢铁精炼比按30%计算,精炼钢消耗石墨电极约9.6万吨,国内炼钢用石墨电极需求量总计约24万吨。15年全球粗钢产量16亿吨,平均电炉钢占比25%,全球电弧炉用石墨电极需求121.5万吨,如精炼钢占比按40%计算,精炼钢用石墨电极需求量25.6万吨,全球炼钢用石墨电极总计约147万吨。

2、行业长期低迷+环保因素,低效产能逐步清出

(1)石墨电极行业长期低迷

国外自2008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钢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受此影响国外石墨电极消费一直维持低迷(国外40%以上钢铁为电炉钢,电炉钢产量水平维持在3.6亿吨左右)。而国内方面,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由于转炉钢的成本相对于电炉钢更为低廉,钢铁企业在困境中采用“多用矿石,少用废钢”的冶炼工艺,行业呈电炉转炉化的趋势,导致电炉钢产量逐年下降,从而影响国内石墨电极需求。

具体来看,我国2015年粗钢产量8亿吨,同比下降2.35%,出现自198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而在2014年粗钢产量达到阶段性峰值的时候,电炉钢的产量已经开始下滑,由2013年的7200万吨,下降至5016万吨,降幅达到30%。2015年,电炉钢产量继续下跌,降至4903万吨,占粗钢产量比例仅在6.1%,较13年下降4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最低占比,远低于全球电炉钢/粗钢产量25.1%的占比。

由于下游消费一直低迷,石墨电极价格自2011年以来一直处于下滑趋势。以高功率石墨电极(直径400mm)为例,价格从2011年最高1.6万元/吨,跌至1.1万元/吨,已经处于成本线附近,价格的长期低迷,也导致大量企业亏损,高成本等不具备竞争优势等企业相继退出。

(2)国内外产能相继清出

受全球石墨电极价格长期低迷,国外企业产能相继清出。从石墨电极龙头企业来看,全球主要生产企业在近年来纷纷收缩产能或进行合并,并不断缩小产能及开工率。美国GRAFTECH与德国SGL为全球前二大石墨电极生产企业,产能分别为26万吨与23万吨,2013年~2015年期间,美国GRAFTECH及德国SGL分别关闭6万吨产能,产能分别缩减至20万吨与17万吨。另外,日本东海缩减其本国2.2万吨产能,出售上海公司股权给SGL,2016年SGL把石墨电极相关资产打包出售给日本Showa公司,除了日本昭和在美国扩张了4.5万吨产能外,其他主要企业纷纷宣布减产控制产量,据初步估计2010年至2015年期间国外缩减产能超过20万吨。

国内石墨电极产量逐年下滑。自2011年以来国内石墨电极产量呈下滑趋势,从2011年峰值68万吨逐步下降到2016年的50万吨。进入2016年国内下游需求依然持续低迷。一方面下游金属硅开工率持续低下,且有部分厂已经彻底停工,金属硅行业的低迷,难以带动石墨电极市场的向好走势。另一方面2016年中国钢铁处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时期,石墨电极的下游需求量仍然受到限制,市场上订单有限,且受困于回款压力,一些石墨电极企业均处于保守按订单生产模式,以防库存增加。同时,由于一些小型的企业(如河北、河南地区)受环保的影响,加上石墨电极价格长期处在低迷,大量资金状况不好的中小型企业停产。

全球10万吨以上的产能有6家,我国有两家方大炭素和吉林炭素。吉林碳素2015年把壳借给中钢国际,目前还在生产炭素,但产能从以前的13万吨缩减至目前5万吨,生产基地分两块吉林市本部和长春基地,主要是长春基地已经停止生产了,仅保留了本部5万吨的产能,2016年吉林碳素石墨电极4.7万吨,2017年预计生产5万吨。

(3)环保因素影响,大量中小企业关停

从国内产量分布来看,国内产量主要集中于华北、东北、华中、西北等地区,其中华北地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等地占国内产量约23%,东北地区主要是吉林占国内产量约21%,华中地区主要是河南等地占国内产量20%,西北地区主要是兰州占国内产量18%。

目前环保因素影响主要地区为华东以及华中地区,其中华中地区河南等地尤为严重,林州地区石墨电极产商处于完全停产状态,河南其他地区大部分企业处于限产20%的状态,河南地区限产停产状态已经维持了近半年之久,影响产量约3~5万吨。另外华东地区包括山东等地也不同程度受到环保因素影响。

2月份国家出台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京津冀周边地区“2+26”城市的炭素企业达不到特别排放限值的,全部停产,达到特别排放限值的,限产50%以上,以生产线计。目前,位于河南、河北、东北、内蒙古以及江西的一些碳素小企业规模从几十人到几百人污染特别严重,这些企业产能大都1-2万吨左右,初步估计产能达到20多万吨,这20多万吨产能环保均不达标。据方大炭素调研了解,装备一套环保设备约2000多万元,国内许多中小企业装备不起,大量高污染中小企业退出市场。

3、下游需求好转,供需格局转变

(1)国内中频炉换电炉拉动石墨电极需求

今年以来,随着供给侧的改革的深入,平炉炼钢将逐步退出市场,2017年电极需求增长较多的就是一些平炉改造的企业,不完全统计平炉炼钢的产量在国内有接近1亿吨,其中有4-5千万吨将淘汰,而有一部分在审批的时候是电炉,建成的确是平炉,这些企业正在改建成电炉;另外还有一部分要转为电炉的需走审批程序,(需要一定的时间,并未知能否改成)。目前具备转为电炉资质的产能约3000~4000万吨。按3000~4000万吨平炉改建为电炉计算,每吨钢铁消耗石墨电极3kg,将新增石墨电极需求近10万吨,占国内产量约20%。

今年以来受下游需求好转影响,同时行业经历了长期低迷,大量低效产能清出,加上近期环保因素等影响供给侧收缩,目前石墨电极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另外由于行业长期不景气,生产企业受困于回款压力,均处于保守按订单生产模式,大部分企业库存一直处于低位。

(2)长期来看电炉钢比例将逐步提升

近年来,国内电炉钢产量继续下跌,降至4903万吨,占粗钢产量比例仅在6.1%,较13年下降4个百分点。而全球电炉钢占粗钢产量25%以上,国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如美国电炉钢占比60%以上,德国电炉钢占比也超过20%。电炉钢相对于转炉钢更为清洁、环保,同时随着废钢产量逐步提升,未来电炉钢比例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废钢应用协会印发的《废旧钢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将提高炼钢废钢比,“十三五”达到20%以上,其中转炉废钢比,力争达到15%以上,电炉钢要逐步提高,并力争摆脱电炉转炉化。按电炉钢占粗钢比例15%计算,电炉钢产量将达到1.2亿吨,较目前将新增7000万吨电炉钢,对应20万吨的石墨电极需求。

二、基本面分析

1、公司概况:国内炭素龙头企业

公司前身是兰州炭素厂,始建于1965年,1998年发起设立为兰州炭素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兰州炭素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兰州海龙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2年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06年9月,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通过公开竞拍成功获得公司51.62%的股权,公司顺利改制为民营控股企业。截止2016年底,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占公司股份42.51%,为公司控股股东。

公司为国内乃至全球石墨及炭素制品生产龙头企业,主要产品包括石墨电极、炭砖、特种石墨、锂电负极材料、碳纤维等产品。公司目前石墨电极权益产能约17万吨,包括兰州本部13万吨,抚顺炭素3万吨(占65%)、合肥炭素2万吨(占52%)、成都蓉光炭素2万吨(占58%),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三的石墨电极生产企业。另外公司积极拓展各类新兴业务,包括特种石墨、负极材料、碳纤维等;并向上游领域拓展,拟收购喜科墨51%股权,保障公司针状焦等原料供应。

公司2016年全年石墨电极产量14.2万吨,占国内产量约30%。包括兰州本部产量10.1万吨,其中超高功率5万吨、高功率4.2万吨、普通石墨电极0.9万吨;抚顺炭素产量2.2万吨,其中超高功率1万吨、高功率1.2万吨;合肥炭素产量1.8万吨,其中超高功率0.6万吨、高功率1.2万吨。

炭素制品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占公司营业收入74%。自2011年以来炭素行业持续低迷,公司业绩随之下滑,一方面由于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铁企业盈利状况普遍较差,从而压低石墨电极价格,另一面国内钢铁厂为降低生产成本,行业整体呈电炉转炉化趋势,导致石墨电极需求量下降,行业产能整体过剩。公司炭素制品毛利率从2011年的27%下降至2016年的15%,净利润也相应从2011年的6.1亿元下降至2016年的6745万元。公司铁精粉业务占营业收入约22%,主要由抚顺莱河矿业经营,同样受钢铁行业景气度差影响,毛利率从2011年的67%,至2015年下降至37%,而2016年受国家供给侧改革影响铁精粉价格回升,毛利率提升至55%,贡献净利润1.45亿元。

2、原料涨幅低于成品涨幅,公司盈利大幅好转

(1)原料价格上涨推动石墨电极上涨

近期石墨电极价格上涨,一方面也受到了成本推动。石墨电极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石油焦、针状焦、煤沥青等,其中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主要采用针状焦。去年四季度以来,受电解铝企业复产,预焙阳极需求增加影响,带动了石油焦与煤沥青价格大幅上涨。中石油、抚顺石化等石油焦价格从1200元涨至了2000元左右,涨幅近60%,煤沥青价格也从去年1500元左右涨至目前3000元左右。针状焦主要应用于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价格也由去年的3000-4000元,涨至目前的5000元年左右,涨幅近1000-1500元。在成本因素的推动下也带动了石墨电极价格上涨。

(2)原材料涨幅不及成品涨幅

在公司石墨电极成本构成中,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原料成本约占64%,能耗成本占17%,制造费用与人力成本分别占比10%、9%;而高功率石墨电极原料成本只占比52%。

按目前原材料涨幅计算,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原材料成本约增加2000元,高功率石墨电极与普通石墨电极原料成本涨幅约1500元。而普通石墨电极价格从去年年底的1.1万元涨至目前1.6万元,高功率石墨电极价格从1.2万元涨至目前2万元左右,超高功率石墨电极从1.3万元左右涨至目前2.8万元,涨幅远远超过成本涨幅。

从综合成本来看,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成本按目前原料价格计算,成本约1万元;高功率石墨电极成本约7700元左右,普通石墨电极成本7100元左右。在目前石墨电极价格下,公司盈利状况将出现大幅好转。

三、技术面分析

周线级别,2014年至2015年该股经历了一波牛熊,之后至今一直处于一个大的盘整中,总体暂时没有方向上的选择。2014年至2015年的牛熊相对比较规整,五浪上涨是标准的五浪结构,五个浪型走的都非常完整,而下跌的三浪则有些不同,由于A浪下跌严重的超预期,B浪的反弹也是超预期出现的,C浪则出现了失败的状态,针对的就是A浪的超预期。

目前进入的这个结构是震荡,整个其实是一个大的箱体,从去年开始就出现了明显的建仓迹象,高位盘整了很长时间做了筹码交换,实际上是拉升无望后的小规模出货,11月之后顺势下跌进入了洗盘。从成交量可以明显的看出猫腻,前期进入的筹码并没有出逃,从五月初开始成交量连续异动,我们发现出现了明显的堆量,和去年同时期一对比就应该知道,再次受到了资金的青睐,可能是新进入也可能是再次启动。

日线级别,本轮上涨从5月初就确立了,目前来看已有将近20%的涨幅,上涨途中没有一次有效的回调,比较稳健的缓慢爬升,这是大资金的稳健走法。但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是明显的,我们看到左侧去年高位的套牢盘并不小,要想一次通过这个区域并不简单,尤其是在目前没有回调的情况之下。下方筹码主力收集了不少,20%的涨幅是很难出货的,目前只能以20日均线为买点,回调不破则可以买入做多,反之超涨则要卖出做T。今年下半年供需已经完全改善了,方大炭素本周是通知买方不要下单了,因为前期的单子价格很便宜,现在还面临着成本的问题,现在供应都是价高者得,甚至到了有价无市的地步。

注意:中线专题更新频率较低,有任何疑问请直接私信我,不要在直播间或评论中提及个股,注意维护自己和队友的切身利益。

免责声明: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人提示的任何信息均仅为个人投研记录,不构成操作及投资建议,据此买卖者盈亏自负。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尊敬的用户,您购买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