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精髓是怎么分享出去的

时间:2017年08月20日 13:55:26 浏览:

[摘要] 投资界不像其他领域,这个领域的人比其他领域更加保守,分享知识和心得比分享他的钱财都难。在投资领域,特别是真正做投资的人,他们所分享的东西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正文

2017年08月20日 13:55:26

孔子晚年编撰了《春秋》一书,但他又感叹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大意是说,我做的这些事,写的这本书,后人一定会毁誉不一、褒贬不一的,但我只要认为这是对的,是有价值的,不论别人如何评说,我都会坚定的做下去!

所有写过书出过书的人,都会遇到孔子那样的感叹,或者是更严重的情况。比如,几年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家,本来是个喜事,结果有些人却痛心疾首,觉得莫言怎么能获得诺贝尔奖,他们就焚烧莫言的书,谩骂更是有的。

中国人历来对知识或者知识的创造者采取异样的态度:一方面很渴望去获取知识或技能,希望有某种技能和知识的人能够把自己的东西全部写出来,供自己享用;另一方,又对原著者提出很高的道德要求,希望写作者是道德完人,不能有任何个人目的的诉求,书尽量便宜再便宜,书的内容完美完美再完美。

说真的,我自己以前的内心,也是这样的,毕竟小时候受的教育是这样的。

正是这样,很多人不去写书,赖得那个麻烦。就拿投资领域,中国的大佬多得是,但把自己的投资心得写成书的,寥寥无几,即是偶尔有人写,也是只写一点不疼不痒的东西,不会涉及自己的核心逻辑和操盘技巧。至于徐翔、王亚伟这样的顶级水平,别说看他的书,就是连一篇推心置腹的文章你都看不到。而游资们,如赵老哥、张建平、孙国栋等等,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当然,他们不写书,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太忙”。关键是,谁不忙呀?

我本人就是一线投资者,每天战斗在投资的第一线,复盘、操盘、研究、培养人才、读报告、看资讯、会客、拜会更高的高手,等等,我觉得我比谁都忙。但是,我重视知识的传播,于是,我决定抽时间来写一本书。

这个念头最初是在2013年左右。那个时候,我认识了一个著名的耳鼻喉科的教授,他当时刚刚升级正主任医生,彼时又带了几个研究生。有次我们在一起吃饭,我就问他:医生分为两种,一种是临床水平很高,又是教授头衔,可以带研究生的医生;另外一种是临床水平也很高,但是埋头临床,不写学术论文、不带研究生的医生,这两种医生有什么区别?

他说:一个医生,无论临床水平再高,如果不带研究生,不做论文,你一本辈就是个匠,你只能做好你自己,而无法把你一辈子的心血传下去。两类医生最大的区别是能不能做到“传承”。

这句话突然让我想到王家卫《一代宗师》,电影里反复说一句话:留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灯是什么,就是传承。中国古代有多少民间的宝贝因为缺乏传承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武林中的多少门派因为保守的门规,结果无人可传,最后绝技了。《一代宗师》里的宫二,宫家六十四手不就因她而绝寂了吗?

 

本人也是武术爱好者,拜会过很多武林人士,他们说,民国之前的武林,规矩大的吓死人,宁愿自己武艺失传,也不原意传错人。结果,真的就有很多武艺失传了。武术如此,中医更是如此。所以,宋代的张载才把“为往圣继绝学”作为横渠四句之一。

话扯远了,再回过头来说说我跟那个医生的聊天。我又问那个教授:你说的传承精神值得赞赏,但你怎么保证你传的东西就是对的,万一你传错了呢?那个教授笑笑:现代医学植根于科学,是循证医学,它的核心是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在科学领域,从来就没有什么是绝对对的,只要遵守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得出的结论,无论是什么,都是有意义的。

是呀,投资领域不也是这样吗,哪里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结论?波浪理论,江恩理论,缠论,形态理论,K线理论,量化理论,价值投资理论,趋势理论,不一而足。哪个是绝对正确的?投资理论最大的价值不是得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的结论,而是启发人从另外一个新的角度去思考和观察问题。好的投资理论是燃烧别人,是开放式的,而不是得出绝的的结论,唯我独尊。

当时被那个教授点明白了这个问题,于是卸掉心理包袱,决定写一本书。所以,《股市极客思考录》是从2013年开始写的,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有二:一是传承分享一种思想,一种不同于其他投资流派的思想,让整个A股投资者,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个角度就是“龙头”,须知,在2013年的时候,讨论龙头并把龙头作为核心投资指标的,还很少;二是结识比自己水平更高的人,以“货”易“货”。就这样,极客思考录就诞生了。

那么,“升级版”又是什么回事?

极客思考录第一版出来后,有几个问题:1、由于我没有出过书,对文字工作不擅长,书中出现大量的错别字。2、书的装订有问题,由于印刷厂的疏忽,书脊的胶用的不好,导致书容易脱落,很多读者刚刚拿到书,不久就散了。

这两个原因是我想升级图书的根本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出版社提出的意见,就是容易铺货。现在的图书市场,被京东和当当垄断,实体店只能是配角,很多实体店为了生存,只铺货新书,凡是上市超过2年的书,很有可能就不铺货。就拿我们的书来说吧,本来是畅销书,但是很多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就是见不到我们的书,高铁站和机场的书店更是没有我们的书。其原因就是把我们的书当“旧”书来处理。于是出版社就提出建议,再出一个新版的,就可以当成“新”书来铺货。新华书店和实体店就没有办法再拒绝了。这是一个啼笑皆非的理由。当然,毕竟出版社也是企业单位,也要生存,他们商业上的考虑,也是正常的,市场经济下,哪个单位不是这样?

新版叫什么名呢?当时我跟出版社商量,有几个供选择方案:珍藏版,收藏版,升级版,修订版,精装版,第二版。后来为什么选“升级版”三个字?主要原因是:1、内容有“升级”,对龙头的认识有升华,观察龙头的角度有增加,书的内容有好几万字的增加;2、纸张和装订有“升级”,避免以前书散架的情况;3、文字编辑工作有“升级”,把错别字和错别的段落语句进行了更正校对。

所以,最后敲定用“升级版”。其实,说句心里话,叫珍藏版,修订版,收藏版,或者是第二板等等,都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个文字问题,凡是熟悉出版的,都了解这个情况。

恰恰在这个地方,争议来了。

有人说,一本书为什么只增加38页就来出版?其实这是不了解出版界的情况。很多书可以加印,但是再版的不多。能够再版,本身就说明社会和出版界对书的认可,不是什么书都能再版:

(1)至少是本经典的畅销书;

(2)至少有很多读者有重读的欲望;

(3)至少很多读者有收藏的欲望

如此,出版社才愿意去给你再搞个版本。我们看什么书再版的多?鲁迅的书、金庸的书、莫言的书、贾平凹的书、韩寒的书……总之,能够激起读者反复阅读和收藏的欲望的书,出版社才愿意给你反复再版。

再版的书因为书号是新的,有的干脆连出版社都是新的,所以有人也称“新书”,事实上更多人称呼为xxx版书。以前还按印刷单位和校对人或者出版时间来来定版,比如 商务印局版,金圣叹点评版、甲戌版、庚辰版,等等等等。

就是怕别人误会,当很多人问我“新书”什么时候出来的时候,我都立即解释到:不是新书,只是增加了内容,是个升级版。我在网络上第一次推广我的书的时候,我也清清白白的写着如下文字:

特别提示:本书是第一版的升级版,主题内容还原书,升级的仅仅是画龙点睛的东西,本次升级版既不是对原版的颠覆和否定,也不是全部改头换面,仅仅是“升级”。所以,本书很难说是“新”书,而是升级版的思考录。凡是购买本书的朋友,请你注意这一点。本人实事求是,不夸大宣传,有一说一。

这样写就是做到负责人。结果还是招来误解甚至谩骂。我不知道那些人的戾气怎么那样重。事实上,做再版的书不止我一个,我们可以看看再版比较多的几本书,《十年一梦》《股票作手回忆

录》《投资中最重要的事》,还有金庸的小说,乃至《新华字典》,他们都做过不同版本,只是名字不一而足:修订版、升级版、精装版、第2版,等等,他们增加了几个字?而我的《股市极客思考录》(升级版),却名副其实的增加了38页,在所有的再版书中,应该找不到比我增加内容更多的了吧?

增加了那么多内容,价格只比原来贵10元。这种价格,也是因为纸张价格上涨(凡是炒股的朋友都知道,今年上游的碳素、化工、造纸都涨价了)、纸张的数量增加引起的,而不是就为了贵而贵。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有人总是对你的努力和付出视而不见,专门吹毛求疵,说你出升级版是为了赚钱。这是更不了解出版业了,当今盗版盛行电子版疯狂的年代,除了韩寒郭敬明易中天余秋雨这些版税高的名人才能够过出书发财,其他人很难通过出书来赚大钱。写书的目的是为了交朋友,认识更多有志于研究投资的同仁。

可是,有的人根本不跟你讨论书的内容和思想,天天盯着你出书的目的,我不知道这种人是何种的心里活动。如果我是读者,我首先问的是一本书读罢,是否有收获,是否能帮到我,而不是想到这本书的作者有何目的。再退一步,即使作者出书,因书赚了点版税,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中国知识的传承和分享者不是拿的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投资界不像其他领域,这个领域的人比其他领域更加保守,分享知识和心得比分享他的钱财都难。在投资领域,特别是真正做投资的人,他们所写的书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应该鼓励投资领域的实战家,把你们的心血尽量奉献出来。如果他们写得好,我们因此而受益,如果他们写的不好,我们不买不就是是了嘛,即使是买了,也就是几十块钱,我们又能损失什么呢?

为什么很多人就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行文至此,我耳边还是想起了孔子的话: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

我写了一本我认为有价值的投资书,知我罪我,由他去罢。

作者不愿公开自己是否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