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经典买入形态之:第三买点-分类、判断、操作
时间:2016年07月18日 14:36:03 浏览:次
[摘要] 0726更新一张深指的分解图。第三买点是缠论中可能盈利最大的一个买点,但有着先天性的后知后觉的弱点,也就是当下无法判断。而在第三买点的走势结构组合里面,在实际操作中,完全可以通过下盘下、第二买点来提高正确判断的几率,这个几率是极高的,并且再特定组合中,不存在买入后亏损出局的可能,也就是在特定组合的第三买点介入后,后续走势一定有上涨,区别只是力度的多少。
正文
2016年11月01日 15:11:51
第三买点的本质,是对某个中枢的破坏确认。以下内容以第三买点为例,卖点反之。
根据中枢震荡的定义,围绕某中枢震荡的走势类型,都是该中枢级别次级别的走势类型,也就是说30分钟中枢内,只要走势还在这中枢范围内波动,都可以拆解为5分钟级别走势类型。
中枢延续的定义,是任何围绕中枢的次级别波动,都一定回到中枢区间内,如向上离开,一定还有向下返回。
反之,有次级别波动离开中枢后,在一个次级别波动不返回中枢区间,则破坏中枢延续的定义,这就是第三买点。
某级别走势类型,一般的可以分为三类走势结构,abc、a+A+b、a+A+b+B+c,再加一个特例a+b+c+d+e,在abc与abcde两种结构中,一旦后一个abc的d或者abcde的f,与相应的b与d相重叠,那么一个单独的中枢A就出现了,原a与原abc都作为该中枢的次级别走势处理,如果abc与def相互有重叠,就作为上涨加盘整处理。
有点绕,看懂最好,看不懂看下面。
不是所有看起来像第三买点的形态,都是第三买点,这是要注意的,准确的第三买点后没有亏损的可能。
对于当下abc的离开段,如果这离开段就此结束,那么回抽一定构成与bc段的重叠,从而将整个离开段扩展演化为a+A+b结构。
为什么不能是盘整加盘整?离开段与所谓的返回段,一定将走势级别扩展,也就是在原中枢上又形成一个与原中枢同级别的中枢,第三买点无从谈起。
综上,离开段无论如何发展,最终只有两种情况:a+A+b盘整走势类型,a+A+b+B+c趋势走势类型,其中盘整的b与趋势的c并不一定存在。
上图是a+A+b的典型结构后,对A形成第三买点后的两种情况,红色意味着延生为趋势,紫色意味着走势级别的扩展。
中枢扩展,则意味着原离开段a+A+b结构的完成从而转化为下跌或者盘整。那么对于上图,第三买点的判断,是红色趋势与紫色走势级别扩展后才能判断的事情。
这里只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abc向a+A+b结构演化的过程,会让走势变得稍微复杂,但无论如何,都可以拆解为a+A+b结构,不过A就不是那种标准的次级别三段了,而是有中枢震荡的干扰在里面。
对于走势级别扩展而言,就是典型的上盘上,或者上下上结构走势,a段离开,b段回抽不回到中枢区间内,c段再上去就有三段了。
返回段,以区间套底背驰为准,无论如何,返回段要完成,至少需要次级别三段,这三段就可以比较第三段的背驰与否。
还有一种,就是abc之后,在c附近不停震荡,如现在的沪指5分钟,这样的震荡,在可以分解出更大一个级别的ab后,第三买点也成立,但这种第三买点的构造属于最弱的一种,后续走势缠绵不绝,一般都不会有大力度的上涨。
同时,个股的第三买点,一定要根据大盘情况来决定是否参与。在实际操作中,至少在30分钟级别,判断大盘的情况。只有在大盘30分钟处于上涨环境中,才将操作切换到第三买点。
所以,对于第三买点的操作。
首先,大盘环境是否允许
再次,返回段的盘整区间套背驰点介入后,视实际上涨走势力度强弱决定持有还是退出再看;
第四,介入后如果不能创新高,或者盘整背驰,离开再说
第六,最好在返回段盘整背驰点后的回升过程中,第二买点出现时介入,第二买点的判断见《缠论经典买入形态之:第二买卖点-逻辑、分类、操作要点》。
形态上。
一个对应的中枢,是判断第三买点的基本。对于日线级别第三买点,一定是先有一个日线级别中枢已经存在。所以打开一个股票的日线图,必须第一时间判断是否有最近的一个日线中枢,没有就换下一个。有中枢的,再看当前价位是否在中枢上方,如果是,就可以持续监控回抽,如果当下就在回抽中,还不到中枢区间,再去次级别判断。
上图黄箭头处,是标准的第三买点,对应的macd稍微回抽一下又再次拉升。次级别图形如下:
以上内容是第三买点的理论标准结构,也就是如果是符合理论标准的三买,一定符合前文的各项标准。这种标准走势的第三买点,往往极其适合在震荡市中操作,如果能配合板块轮动则最佳。震荡市的概念见板块轮动的秘密-行情的分类预判
2016年07月19日 13:26:16
在¥68.13时买入了鹭燕医药(sz002788)
2016年07月18日 14:36:03
在 ¥69.25时关注了鹭燕医药(sz002788)
2016年07月18日 14:36:03
第三买点的本质,是对某个中枢的破坏确认。以下内容以第三买点为例,卖点反之。
根据中枢震荡的定义,围绕某中枢震荡的走势类型,都是该中枢级别次级别的走势类型,也就是说30分钟中枢内,只要走势还在这中枢范围内波动,都可以拆解为5分钟级别走势类型。
中枢延续的定义,是任何围绕中枢的次级别波动,都一定回到中枢区间内,如向上离开,一定还有向下返回。
反之,有次级别波动离开中枢后,在一个次级别波动不返回中枢区间,则破坏中枢延续的定义,这就是第三买点。
某级别走势类型,一般的可以分为三类走势结构,abc、a+A+b、a+A+b+B+c,再加一个特例a+b+c+d+e,在abc与abcde两种结构中,一旦后一个abc的d或者abcde的f,与相应的b与d相重叠,那么一个单独的中枢A就出现了,原a与原abc都作为该中枢的次级别走势处理,如果abc与def相互有重叠,就作为上涨加盘整处理。
有点绕,看懂最好,看不懂看下面。
不是所有看起来像第三买点的形态,都是第三买点,这是要注意的,准确的第三买点后没有亏损的可能。
对于当下abc的离开段,如果这离开段就此结束,那么回抽一定构成与bc段的重叠,从而将整个离开段扩展演化为a+A+b结构。
为什么不能是盘整加盘整?离开段与所谓的返回段,一定将走势级别扩展,也就是在原中枢上又形成一个与原中枢同级别的中枢,第三买点无从谈起。
综上,离开段无论如何发展,最终只有两种情况:a+A+b盘整走势类型,a+A+b+B+c趋势走势类型,其中盘整的b与趋势的c并不一定存在。
上图是a+A+b的典型结构后,对A形成第三买点后的两种情况,红色意味着延生为趋势,紫色意味着走势级别的扩展。
中枢扩展,则意味着原离开段a+A+b结构的完成从而转化为下跌或者盘整。那么对于上图,第三买点的判断,是红色趋势与紫色走势级别扩展后才能判断的事情。
这里只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abc向a+A+b结构演化的过程,会让走势变得稍微复杂,但无论如何,都可以拆解为a+A+b结构,不过A就不是那种标准的次级别三段了,而是有中枢震荡的干扰在里面。
对于走势级别扩展而言,就是典型的上盘上,或者上下上结构走势,a段离开,b段回抽不回到中枢区间内,c段再上去就有三段了。
返回段,以区间套底背驰为准,无论如何,返回段要完成,至少需要次级别三段,这三段就可以比较第三段的背驰与否。
还有一种,就是abc之后,在c附近不停震荡,如现在的沪指5分钟,这样的震荡,在可以分解出更大一个级别的ab后,第三买点也成立,但这种第三买点的构造属于最弱的一种,后续走势缠绵不绝,一般都不会有大力度的上涨。
同时,个股的第三买点,一定要根据大盘情况来决定是否参与。在实际操作中,至少在30分钟级别,判断大盘的情况。只有在大盘30分钟处于上涨环境中,才将操作切换到第三买点。
所以,对于第三买点的操作。
首先,大盘环境是否允许
再次,返回段的盘整区间套背驰点介入后,视实际上涨走势力度强弱决定持有还是退出再看;
第四,介入后如果不能创新高,或者盘整背驰,离开再说
第六,最好在返回段盘整背驰点后的回升过程中,第二买点出现时介入,第二买点的判断见《缠论经典买入形态之:第二买卖点-逻辑、分类、操作要点》。
形态上。
一个对应的中枢,是判断第三买点的基本。对于日线级别第三买点,一定是先有一个日线级别中枢已经存在。所以打开一个股票的日线图,必须第一时间判断是否有最近的一个日线中枢,没有就换下一个。有中枢的,再看当前价位是否在中枢上方,如果是,就可以持续监控回抽,如果当下就在回抽中,还不到中枢区间,再去次级别判断。
上图黄箭头处,是标准的第三买点,对应的macd稍微回抽一下又再次拉升。次级别图形如下:
以上内容是第三买点的理论标准结构,也就是如果是符合理论标准的三买,一定符合前文的各项标准。这种标准走势的第三买点,往往极其适合在震荡市中操作,如果能配合板块轮动则最佳。震荡市的概念见板块轮动的秘密-行情的分类预判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