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诺贝尔化学奖那些事
时间:2016年10月17日 00:14:12 浏览:次
[摘要] 难得今年化学奖终于搞了回正事~
正文
2016年10月17日 00:14:12
在 $27.99时关注了JunoTherapeuticsInc(JUNO)
2016年10月17日 00:14:12
今年是在诺贝尔化学奖是在是太不容易了,终于干回本行,颁给了个像化学奖的发明了...
一、诺贝尔化学奖往事
说到诺贝尔化学奖,就不得不提一提发家就是搞化学的诺贝尔大神了~
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科研实业双修的bug, 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其中以硝化甘油制作炸药的发明最为闻名,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度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根据他的这个遗嘱,把大约100万瑞典克朗赠与十多名亲友,余下部分(3100万瑞典克朗)用于设立诺贝尔奖,这部分基金将用于投资,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度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创立了。并于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的授奖仪式。设立之初只有五个奖项,分别由瑞典对口的专业机构进行评选:
物理: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
化学: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
生理学或医学:瑞典卡罗琳医学院负责颁发
文学:瑞典学院负责颁发
和平:挪威议会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央银行)于成立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该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
看到这个设定的时候就很好奇,诺贝尔基金由谁在管理,投资收益率怎样,因为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每年的奖金金额视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收益而定。
1901年第一次颁奖的时候,每单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相当于当时瑞典一个教授20年的薪金。
1980年,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达到100万瑞典克朗,
1991年为600万瑞典克朗,
1992年为650万瑞典克朗,
1993年为670万瑞典克朗,
2000年单项奖金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折合100万美元)。
2001年到2011年,单项奖金均为1000万瑞典克朗(在2011年,折合约145万美元)。
好了,说这么多只想说明一个悲伤的故事...诺奖的收益率貌似跑不过通胀...这是个悲伤的故事,不过对于科学奖而言,从发现到获奖少说都要隔个十几二十年了,都功成名就,就差这顶皇冠加冕而已,被诺奖锚定在人类科学史上才是无上的荣光。
二、今年的潜力股往事
咱诺贝尔老师搞化学发家,但是想不到到后面元素周期表刷榜刷完了,在纯化学领域的突破越来越难,从1901年以来,诺贝尔奖委员会共将106个诺贝尔化学奖颁给168位科学家,其中有50次颁给了生物化学领域,几近化学奖的一半。2015年化学奖就颁给了DNA修复的机理研究,研究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细胞如何修复损伤的DNA以及如何保护遗传信息,为了解活体细胞是如何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认识,有助于新癌症疗法的开发。发家专业沦落至此,不知道诺贝尔他老人家作何感想。
在颁奖之前,今年汤森路透预测化学奖的候列了三个牛逼闪闪的候选人:
乔治·M·彻奇(George M. Church)和张锋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到了老鼠和人类细胞上。
卢煜明的从母亲血浆中检测胎儿DNA的方法,为非侵入性产前检查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前田浩(Hiroshi Maeda)和中野修(Yasuhiro Matsumura)两人发现了高分子药物能提高药物的高渗透长滞留效应,这项发现对于癌症治疗至关重要。
其中,那些想搞大新闻的媒体就抓住我们基因编辑的张峰老师来大书特书了,然而正如我们此前预期,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有两个原因决定了绝不可能是张老师...
1)诺贝尔奖的评选是非常谨慎的,所以才会在这么多年的逐渐建立起现在的江湖地位,不像文学奖、和平奖这种相对主观的,在物理、化学这些基础学科方面几乎没太大的争议,所以,在基础学科方面的奖项一般都是颁给理论的奠基者,CRISPR-cas9基因编辑这个技术的奠基者是Jennifer Doudna 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这两位大神做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概念也是她两提出来的,张老师最大的贡献在于在mammalian cell里实现了这个技术,诺奖强调开创性,你说会给谁?
2)上限是三个坑,那要挤上第三个坑还是有点机会的,但是张锋并不是唯一的mammalian cell CRISPR技术的最早开发者,George Church也是,甚至他们的论文都在同一期的Science上发表。这就麻烦了,如果张锋因为mammalian cell CRISPR技术与Doudna和Charpentier并列,那George Church怎么算?人家的Science paper里的内容不比张锋的弱啊。诺奖是不可能给四个人的,这种情况下给三个人把George Church落下也不合适...所以双方嘴炮不断,你想想诺奖这么鸡贼,你们哥俩吵完再说,学术界都没结论的事情,诺奖急个屁...等你们都排好顺序了,我再来加封就好啦~
so,媒体同志们不要老想着搞个大新闻,诺奖,张老师这波节奏带不动,但是学术和赚钱是两回事,赶紧把专利搞掂,闷声发大财才是最吼的~咱张老师是有上市公司的...美股:EDIT,这个公司有机会再单独展开说吧,故事也是很精彩,上市的时候风光无限,然而没有明确的商业模式加上专利纠纷,从哪里来,又回哪里去了:
在诺奖开奖之前,吃瓜群众就去张峰老师的股票围观了,刷了十几个点,结果大失所望,吃瓜群众纷纷散去...
所以啊,那些想搞大新闻的媒体朋友是信不过的...
三、今年的奖项
又是这样离题万里的套路...还是要扯回来聊聊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毕竟是难得的终于干回本行,颁给化学领域的小伙伴了。
2016年10月05日,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的Jean-Pierre Sauvage教授(法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西北大学的James Fraser Stoddart爵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Bernard L. Feringa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文理科学院外籍院士)
三位因为成功设计和制造了一种在添加能量的情况下运动可受控制的“分子机器”,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就是下面这三个炫酷的大叔:
今年这个诺奖的头像系列挺有意思的,然后三位大神的组合不就是:JSB了么...罪过,罪过,没有冒犯的意思...好吧,民科表示根本看不懂这个分子机器是啥,所以扒了点公开资料:
这是一个有关在分子层面的微观尺度上设计机器的故事。这三位获奖人开发出了比人类头发丝直径还要小1000倍的分子机器。制造分子机器的最初构想要回溯到1950年。当时,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第一次提出,未来可以制造微小机械让其能够实施各种各样的作业。尽管费曼并没有提出分子机器人的具体概念,但是从那以后,制造分子机器人就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向往。
这个设想的实现过程是漫长的。就像这次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J·弗雷泽·斯托达特说的:“这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生的,需要很长时间和优秀人才的共同努力。”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三位获奖者完成了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的“三步走”:
第一步,1983年,索瓦日成功合成了一种名为“索烃”的两个互扣的环状分子,而且这两个分子能够相对移动;
第二步,1991年,斯托达特合成了“轮烷”,即将一个环状分子套在一个哑铃状的线形分子轴上,且环状分子能围绕这个轴上下移动,并成功实现了可以上升高度达0.7纳米的“分子电梯”和可以弯折黄金薄片的“分子肌肉”;
第三步,1999年,费林加设计出了在构造上能向一个特定方向旋转的分子马达,这个马达可以让一个28微米长、比马达本身大1万倍的玻璃缸旋转起来。
有了这三步,分子机器就可以动起来了。在短短几十年中,科学家现在已经根据不同的机理造出了数十种分子机器。从发展的角度看,现在的分子机器就相当于19世纪30年代的电动马达,那时的研究者会在实验室里骄傲地展示各式各样的旋转曲柄和动轮,而丝毫不知这些东西将发展出电动火车、洗衣机、风扇等一系列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电器。
这么看来,这些个大哥分分钟就是以前科幻片里面纳米机器人的原型了,首先他实现了分子机器的微型化,如果将来能用一定的方式操控这些机器人,那这下就牛逼了,其他领域倒不清楚,你想想在医学领域得开多大的外挂啊...现在的Car-T是用培养过的特异细胞来消灭癌细胞,你想想如果能有批量生产的机器人做T细胞,这...例如血栓、结石这些也可以通过机器人来消除...妈的想想都觉得凶残...
然而这些都还是开开脑洞就好了,现在还在很早很早期的理论基础建设,知乎上有个大神:成楚旸,就是上面诺奖得主J. Fraser Stoddart的学生...想抄概念股的去扒他的科普,相信没有比这个更准确的信息了,扒了一轮,发现根本没东西可炒...
结语:
今年这个诺奖不管生理医学奖和化学奖都好,都是颁给了很微观的层面,而且完全超出了早前吃瓜群众预测的方向,所以啊,别老想着猜我们大诺奖的方向,不走寻常路才是他们正常的套路...
最后彩蛋又来了...如果诺贝尔大神穿越到钢炼,他的人设应该是这位大哥吧~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