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题,史学界的天象考古之一

时间:2017年03月20日 22:40:47 浏览:

[摘要] 甲子之初在哪里

正文

2017年03月20日 22:40:47

15:06:550古代知识问题黄帝历今年是名义上的黄帝历法4711年但是实际上,黄帝所在色时间,按天文分布判断,有各种说法黄帝问题为什么重要是因为甲子甲子甲子甲子,为元也就是说随意定的一个点,成为元

但是目前连这个点到底在哪里都不知道那样所有都判断的基础,实质是在沙滩上

15:10:200《史记》等史书记载:“黄帝得宝鼎宛朐,问于鬼臾区。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 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 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这就是说,该年的冬至日同时也是朔日,其日干支为己酉。

将计算的时间段设定为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根据太阳和月亮的 黄经相等条件计算所有朔的时刻,并精确到分钟,时间为北京时间;第二,计算所有冬至的时刻 ,即太阳黄经为270度时所对应的时刻,同样精确到分钟;第三,确定冬至和朔日是同一天的日 期,并且该日的干支为己酉。计算结果为:公元前4375年1月22日(丙寅年戊子月己酉日)、公 元前3574年1月17日(丁亥年庚子月己酉日)和公元前 2773年1月12日(戊申年壬子月己酉日)

颛顼的历法起始日为公元前2807年2月26日;颛顼生于约公元前2840年,逝于公元前2743年,在 位时间约为公元前2820至公元前 2743年[5]。众所周知,五帝中的颛顼晚于黄帝年代,而在前述 三个日期中,公元前2773年与颛顼的年代相重合,因此必须舍弃。这样,黄帝“迎日推策”的年 代只需在公元前4375年和公元前3574年两者之间选择。

《史记,索隐》记载:“《世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 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又称:“唯黄帝及殷﹑ 周﹑鲁并建子为正”。而《后汉书》记载:“黄帝造历,元起辛卯。”

晋朝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因此,黄帝作《调历》

与黄 帝“迎日推策”之间不会超过一百年。这样,在黄帝“迎日推策”年代附近两百年的时间范围内 ,于前面计算得到的所有朔日中寻找出子月(即包含节气冬至之月)朔的日干支为辛卯的所有日 期,就可知道黄帝作《调历》的年代。

若黄帝“迎日推策”的年代为公元前4375年,则在公元前4475年至公元前4275年之间,“子月辛 卯朔”有两个日期:公元前4444年1月6日(丁巳年庚子月辛卯日)和公元前4377年1月15日(甲 子年甲子月辛卯日);若黄帝“迎日推策”的年代为公元前3574年,则在公元前3674年至公元前

 3474年之间,“子月辛卯朔”有四个日期:公元前3633年1月9日(戊子年壬子月辛卯日)、公元 前3608年12月23日(甲寅年甲子月辛卯日)、公元前3576年1月9日(乙酉年丙子月辛卯日)和公 元前3483年1月1日(戊午年壬子月辛卯日)。

宋?罗泌《路史》和清?吴成权《纲鉴易知录》的记载,他们称黄帝“以作《调历》,岁纪甲寅, 日纪甲子”。但这种说法恐怕与《史记》“历术甲子篇”提到的“太初元年,岁名焉逢摄提格, 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有关,焉逢摄提格就是甲寅年,其实这只是司马迁心目中 的《太初历》,而不是黄帝的《调历》。

太史公史记称,黄帝三十八年,命风后定甲子”,而宋?刘恕《资治通鉴外纪》称“黄帝元年丁 亥”。这说明黄帝即位于丁亥年,37年后(甲子年)定甲子、作《调历》,也就是黄帝作《调历 》时为甲子年。

在前述黄帝作《调历》的六个日期中,只有公元前4377年1月15日这个日期属于甲子年。这样, 就可以唯一地确定黄帝《调历》始于公元前4377年1月 15日,同时说明黄帝“迎日推策”的“己 酉朔旦冬至”为公元前4375年1月22日。由此可知,黄帝即位于公元前4414年(丁亥年)。

民间传说黄帝出生于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时。公元前4400年左右,在二月(即包含节气大寒之 月)里,当太阳落山之时,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一宿角宿就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民间所 称的“龙抬头”。而在公元前4450年至公元前4350年的一百年间,仅有唯一的“二月初二戊子日 ”,即公元前4428年2 月8日(癸酉年二月初二戊子日),这很可能是黄帝的出生日期。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黄帝“二十年,景云见。以云纪官,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 ,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其他记 载还有“时有景星出见,形如半月”(《帝王世纪》)和“《史记》曰,黄帝时景星见,形如半 月,可以夜作”(《渊鉴类函》)。从有关记载看,这很可能是一次超新星爆发现象,因为公元 1006年超新星,史书记载为“见大星,色黄”、“状如半月,有芒角,煌煌然可以鉴物”(《宋 史》等)。景星见于黄帝20年,则为公元前4395年(丙午年)。

《今本竹书纪年》中还有一条记载:黄帝“五十七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黄 帝57年为公元前4358年,但无论按“建子”还是“建寅”计算,该年均无“七月庚申”这个日子 。然而《帝王世纪》的记载是:“黄帝五十年,七月庚申,天下大雾,三日三夜,雾除,帝游洛 水之上,大鱼负图而出,今《河图帝观篇》也。”按黄帝历法“建子”计算,即为公元前4365年 8月8日(丙子年七月十三庚申日)

《吕氏春秋》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黄帝又命伶伦与荣援铸十二钟,以和五音,以施 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咸池》”。而黄帝之乐《咸池》与天 象有关。《乐叶图征》称:“黄帝乐曰《咸池》。《咸池》,五车天关也。”五车天关均是天上 的星宿。《史记》记载:“西宫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车舍。”《史记•正义》指出:“ 咸池三星,在五车中,天潢南,鱼鸟之所托也。”

由于岁差效应的影响,仲春时“日在奎”只能发生在东周及其以后,在6000年以前是不可能的, 那时是“日在毕觜之间”。唐初的李淳风就认为“日在奎”是依据秦历改写的(见《路史》罗苹 注),《吕氏春秋》记载的“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就说明了这一点。笔者猜 测黄帝奏《咸池》时是“月在奎”,而在编写《吕氏春秋》时有人依据当时流行的《月令》而将 其改为“日在奎”。

如果黄帝奏《咸池》时是“月在奎”,同时是仲春月乙卯日。在公元前4414年(黄帝即位之年) 至公元前4314年(黄帝在位百年)之间进行计算和寻找,可以确定为公元前4403年4月25日(戊 戌年四月廿六乙卯日)、公元前4346年4月26日(乙未年四月廿六乙卯日)和公元前4336年5月3 日(乙巳年四月廿四乙卯日)三个日期。

15:29:260 如果按这个来定现在的所有跟甲子定义的时间都会出问题

15:31:240第多少个甲子天文的变化,对人世,几乎是微小的

阳9百六问题本质说的是,黄帝历为360日一年然后20年后就有106天的误差按原先历法耕作,就成为大祸患而现在各类算卦,把这个一概简单称呼为祸患不去追求,到底他是怎样出来的按现在的黄帝历,一元之后的阳8百六,发生在2029初始点都搞不清楚了怎么算古代医巫历同出一家不通古代历法,很多古史都糊涂都古代历和现代历是2回事情当时都时辰和现在的记录,不一样的想清楚这些用科学来对待

15:41:440 依据现有的资料尚无法得出一个可信的年代来。有关黄帝祥瑞和奏《咸池》的年代,置信程度也 相对较低,这是由于文献的可靠性或相应记载有问题(如“日在奎”)而造成的。然而,关于黄 帝出生、即位和杀蚩尤等年代的历法信息虽较为晚出,但计算出的相关年代却是相互一致的,说 明这些信息可能是通过传承而保留下来的,因此这些年代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同时,比较可靠的 是黄帝作《调历》的年代,这是由于《后汉书》等史书记载的黄帝历法信息应该是准确的。

置信程度最高的是黄帝“迎日推策”的年代,因为从《史记》开始,很多史书均有类似记载。依 据“己酉朔旦冬至”确定的黄帝年代是在公元前4375年或公元前 3574年附近,若考虑其他文献 资料或考古学的证据,就能确定出黄帝年代是在公元前4375年左右。

这个说法和现在的主流,差距2000年但是确实天象最不骗人人间1万年,天象挪一点

这些东无论是那一说,都有个初始结构不明的问题这个就是大忌讳了 所以还是以前2070夏,前1600商,前1046周 特别是周,资料基本完整清晰 也就是同期的希腊时代

18:22:100 而罗马则对应秦汉 我说的初始,是历法的初始

18:25:020 第一组甲子甲子甲子甲子 其实用过后者的眼光,就是把某一随机的日子,定义为甲子日 然后所有的都有了序列 历法上,黄帝历以冬至为一年的开始 有的年份甚至有14个月

18:31:010 颛顼则以10月为开始 这明显是农业大大发展的痕迹

18:32:040 两个对比,就可以知道两者中间差了很多年的西都太表面了

**********

南十字星座在天球南纬60°左右,在北纬30°以南有望看到

广州的位置, 但是甲字后来的变换 从十字变甲子 说明主要人群,北迁徙了 然后以北斗为标的

21:59:500 就形成后来的图

*****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