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国家石油与中石油再次合作,解读中伊合作历程及对国内市场利好

时间:2017年07月05日 13:54:30 浏览:

[摘要] 中法石油公司携手破冰伊朗,48亿美元开发天然气田。7月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法国道达尔公司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3日在德黑兰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伊朗南帕尔斯天然气田第11期项目。这份合同是自去年1月欧美全面解除对伊朗经济制裁后,国际能源企业首次在该国投资,对伊朗来说意义重大。回顾历史,中伊石油合作历史悠久,此次再次携手合作,对国内石油市场来说是重大利好。如果解读伊朗国家石油与中石油再次合作对国内市场的变化及利好哪些板块和个股呢?本文将为您深入解读。

正文

2017年07月05日 13:54:30

伊朗国家石油与中石油再次合作,解读中伊合作历程及对国内市场利好

中法石油公司携手破冰伊朗,48亿美元开发天然气田。7月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法国道达尔公司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3日在德黑兰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伊朗南帕尔斯天然气田第11期项目。这份合同是自去年1月欧美全面解除对伊朗经济制裁后,国际能源企业首次在该国投资,对伊朗来说意义重大。回顾历史,中伊石油合作历史悠久,此次再次携手合作,对国内石油市场来说是重大利好。如果解读伊朗国家石油与中石油再次合作对国内市场的变化及利好哪些板块和个股呢?本文将为您深入解读。

一、要闻精选:伊朗国家石油与中石油再次合作

7月4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法国道达尔公司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3日在德黑兰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伊朗南帕尔斯天然气田第11期项目。根据协议,法国石油巨头道达尔公司是该项目作业方,持股50.1%,中石油持股30%,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持股19.9%。项目开采经营期20年,总投资额48亿美元。南帕尔斯天然气田(South Pars gasfield)位于伊朗和卡塔尔交界的波斯湾,总面积约9700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为伊朗和卡塔尔共同拥有。

2016年1月伊核相关制裁全面解除后,去年伊朗石油产量攀升达33%。但是,伊朗缺乏液化天然气的相关技术和资金投入,为了提高产量努力寻求诸如法国道达尔 (Total SA)、荷兰皇家壳牌 (Royal Dutch Shell) 、俄罗斯卢克石油 (Lukoil) 等国际油企投资其油气田。这份合同是自去年1月欧美全面解除对伊朗经济制裁后,国际能源企业首次在该国投资。英国石油公司 (BP) 估计,伊朗天然气储量为33万亿立方米,同时是石油输出国组织 (OPEC) 中的第三大产油国。据悉,项目将分两阶段开发。第一阶段的工作是钻30口油井,建成两座海上钻井平台,以及两个将气田与陆上天然气处理设施相连的天然气管道。仅这一阶段就将花费20亿美元,其中道达尔将出资10亿美元。第二阶段将根据气藏条件建造海上天然气压缩设施;预计项目投产后,日均天然气产量将达到56亿立方米。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伊朗拥有全球第二大天然气储量、第四大石油储量。目前被批准的新项目数量远远不足以对抵储量下滑,投资能源资源大宗商品行业,必须在价格处于低点、成本较低时出手。未来5年内,伊朗能源部门可能需要2000亿美元投资才有望恢复过来。伊朗选择天然气作为与西方公司达成制裁解除后的首个协议很明智,毕竟与石油相比,天然气在伊朗引发的政治争议要少一些。道达尔之所以大张旗鼓重回伊朗石油市场,是因为与壳牌和BP深入美国不同,其在美国缺乏显著存在感,收到的约束自然就少。

此外,中石油自2004年起就在伊朗境内展开合作,在油田、气田和油服方面均有涉猎。2006年,中石油被授予在南帕斯气田提供海上测井和其他服务的三年合同。关于中国与伊朗的石油合作下午将接着详细介绍。

二、历程回顾:中国和伊朗石油合作的进程 

1. 中伊石油贸易历程

中国与伊朗的友谊源远流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伊两国的交流合作扩展至能源领域。1971年,中国与伊朗建交,两国关系发展迅速。1974年,中国开始从伊朗进口石油,两伊战争结束后石油进口量有所增加。20世纪90年代之后,伊朗向中国出口的石油量迅速增加。自2009年起,中国大陆超过欧盟正式成为伊朗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市场,中国石油购买量上升为伊朗石油出口量的一半,成为伊朗石油出口的最大买主。以下就是中伊石油贸易历程的简介。

1974年,中国首次从伊朗进口石油。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后,中国自伊朗进口石油的数量开始增加。整个20世纪90年代,伊朗的石油产量维持在350万桶/日,石油出口量保持270 万桶/日。

1995年,伊朗为了扩大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并促使中国加快对进口原油的提炼能力,决定向中国炼油行业投资2500万美元。

1996年,美国政府通过《伊朗—利比亚制裁法案》,这一举措阻碍了伊朗的石油勘探和生产,影响了伊朗现代化的进程。面对伊朗迫切需要勘探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重建饱受战争蹂躏的石油基础设施的需求,中国提出合资参与伊朗新油气田的勘探工作。

1997年,中伊两国签署了一项合作开发伊朗油气田的协议。同年,中国承诺到1999年将从伊朗进口的石油量由当前的7万桶/日增加至10万桶/日,到2000年将增加至27万桶/日。

进入21世纪,中伊之间的石油贸易飞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的显示:

2002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量为1060万吨,相比1992年(进口伊朗石油11.5万吨)增长了91%、21世纪前10年,中伊石油贸易一直呈稳步增长。

2011年,伊朗是我国第3大石油进口来源国,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2925万吨,金额为230.6亿美元,约占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10%。

随着美欧制裁的加强,2012年中国自伊朗进口石油量减少到2285万吨,金额为184.8亿美元,占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

2013年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2354万吨,金额为181.6亿美元,占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7.3%,这一年伊朗是我国第6大石油进口来源国。

2014年上半年起,中国自伊朗的石油进口量又开始大幅度提升。中国每日平均从伊朗进口63万桶( 约8.8万吨)石油,较前一年增加48%,伊朗成为中国第3大原油供应地,占中国石油总进口量的12%。 

2. 中伊石油合作协议与项目

1971年中国与伊朗正式建交以来,双边贸易持续增长。中国和伊朗在能源领域签订合作协议和项目主要有:

1997年5月,伊朗石油部长阿加扎德访华时称,伊中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有了良好开端,两国经贸合作的长足进展可以说是20世纪90年代中伊友好关系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内容。

2000年,哈塔米总统访华,两国领导人就发展中伊之间各个领域的合作达成了许多共识,并签署了《关于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协定》和《能源领域合作备忘录》。

2001年,***副主席率团访问伊朗,在原对外经济贸易部的鼎立支持下,珠海振戎公司和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受两国政府委托签署《中伊两国能源合作协议》。

2002年3月,国务委员吴仪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伊朗,与伊方举行了第11届经贸联委会,两国签署了《中伊关于在石油领域开展合作的框架协议》和《中伊原油贸易长期协定》。5月,中石油成功竞标马斯吉德苏莱曼石油项目。

2004年1月,中石油与日本石油公司共同投资阿扎德甘石油项目。签署了两国政府石油合作谅解备忘录。

2006年,中石化集团与伊朗签署协议升级当地一家炼油厂,协议总额达21.68亿欧元。这是中国能源企业首次在海外介入石油的中下游领域。

2009年1月,中石油投资北阿扎德甘油田项目。8月,中石化升级和扩建阿巴丹炼油厂,并在霍尔木兹海峡建设新炼厂。

2010年8月,两国共同注资160亿美元投资石油工业上游领域、注资30亿美元投资中游领域及注资180亿美元投资下游领域等事宜。

2014年6月,珠海振戎公司与伊朗签署一年期南帕斯凝析油供应协议,珠海振戎每月将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获得200万桶的供应。

三、投资机会:伊朗国家石油与中石油再次合作的利好板块 

鉴于中伊两国在能源领域的战略互补性,以及双方长期友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伊朗国家石油与中石油再次合作,毫无疑问是中伊合作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体现。通过项目合作意味着有更多伊朗石油进入国际市场,也有利于满足中国等主要进口国的能源需求。

从国际市场的角度说,制裁解除后,外国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引入将促使伊朗开发更多的油气项目,推动老旧设施和技术的更新升级。由于受到长期制裁,伊朗不论是勘探开发还是技术设备升级方面,均面临较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据估算,伊朗石油行业需要至少2500亿美元投资,资金缺口巨大,因此伊朗势必会加快引入外资、扩大外资规模。

如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之中,而伊朗作为“一带一路”处于枢纽地位的重要国家,两国间的合作也很有可能从能源逐渐扩展至整个经贸领域,这又将大大拓展中国对伊的投资空间。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及中资企业对外投资能力的不断提高,中伊能源合作将成为中伊文明交流历史上的一颗明珠。可以肯定的是,在与美欧商业巨头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未来中国与伊朗在包括油气在内的全面经贸合作方面将获得空前的机遇。

伊朗国家石油与中石油再次合作,我认为对于中国原油的进口,采油设备和技术出口都有极大的帮助,结合前期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综合起来可能利好的板块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从技术开发的角度来看,紧紧围绕油气开采和油服公司去发掘,主要有:

(1)油气开采。油气的稳定充足供给有助于油气开采公司业绩回升,弹性增强。相关公司包括新潮能源、洲际油气、中天能源、新奥股份。

(2)油服公司。加大油气开采投入,将带动油服公司订单量提升,相关公司包括通源石油、杰瑞股份等。

二是根据油气开发的产业链的相关行情寻找投资机会,主要有:

(1)气价下调的投资机会

气价下调有利于改善油气比价关系,提高天然气的价格竞争力,刺激天然气消费增长。但利空天然气生产商以及签订高价长期贸易合同的贸易商。第一波受益者是销气量增长有保障、充分享受国际气价低迷带来盈利增厚的公司。第二波受益者是天然气消费增长拉动相关设备公司。

相关公司:国新能源、富瑞特装。

(2)参与海外油气开发企业的投资机会

对外油气开发参与度提升的,有望获准进入的企业可分为三大梯队:

第一梯队:拥有油气勘探开发经验的国家队、资源所属地的地方国企。

第二梯队:拥有海外油气区块及作业经验,综合实力较强,资源所属地的民企代表。

第三梯队:拥有海外油气区块、国内油田作业经验的油服公司等设备公司。

相关公司:广汇能源、洲际油气、杰瑞股份等。

(3)油气运输管道的投资机会

投资主体多元化及“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速带来的管材、压缩机等设备需求增长。

相关公司:玉龙股份、金洲管道等。

(4)油气国企改革的投资机会

要加快海外开发,比较提高国企效率。目前,三大油公司最大的问题在于经营效率低下,旗下存续资产体量大,人员负担重。解决主辅分离问题应该是油气行业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点。主辅分离、专业化重组有望进一步深化,并带来重大投资机会。

相关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上海石化。

四、重点分享:精选几个直接受益股 

(1)潜能恒信(300191):潜能恒信与中石油达成战略合作。公司是为石油公司提供油气勘探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研发了高保真叠前数据处理、AVO叠前反演的多属性储层预测及油气识别等数百个常规处理解释软件模块、从而实现了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含油气有利勘探目标的研究模式,针对不同复杂地质构造,公司以三大技术为核心形成了四套实用性很强的油气勘探流程,最终能为石油公司高效勘探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2)惠博普(002554):惠博普公司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地面系统装备的工艺技术研发、系统设计、成套装备提供及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公司业务已涵盖油气处理系统、油气开采系统、油田环保系统和油田工程技术服务等领域。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油气水高效分离技术的研发,以分离技术为核心,是国内领先的提供RIDMIS(即Research研发、Integration集成、Design设计、Manufacture制造、Installation安装、Service运维服务)一体化综合服务的油气田装备及技术服务商。通过使用“三次采油”方式,可将原油采收率由“一次采油”的5-10%提升至50%以上。公司业务主要分为油气处理成套系统装备、油气开采系统装备、油田环保系统装备、油田工程技术服务四个领域。

(3)恒泰艾普(300157):主营油气勘探服务:公司主要从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技术服务,利用自主研发油气勘探开发软件和相关技术帮助石油公司寻找油气资源。公司拥有4大类、20套勘探开发软件产品,主导产品多数集中在地震数据处理和综合解释环节。公司软件产品技术复杂、价格昂贵平均每套售价超过100万元,自主研发软件提供服务,成本上有极大优势。目前业务已基本覆盖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及其主要油田单位,开展项目服务约200个。并成功开拓美洲、中东、北非、中亚、东南亚等境外市场。

 (4)金鸿能源(000669):拟更名金鸿控股,强化天然气气源开发、新能源布局,本次更名将公司定位为能源、环保平台,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战略将得到强化。公司实际控制人陈义和为国储能源董事长,国储能源主营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勘探、开发、储备、储运、能源化工等上中下游一体化业务,在能源行业产业链各端资源丰富。京津冀煤改气加快,燃气分销业务有望加速成长。公司预告2017 年半年度业绩,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1-1.98亿元,同比增长30%-50%。受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环保政策持续趋严、供给侧改革推进加速影响,煤改气加速推动下游用气量增长。同时,去年下半年收购的河北宽城、湖南耒阳、苏州天泓等项目落地,对业绩有所贡献。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但计划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