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的背后是体制之殇

时间:2017年09月07日 08:51:00 浏览:

[摘要] 今年6月中旬,大盘3300点调整完毕后,周期三雄带领上证指数连续放量反攻,屡创一年半以来的新高,在这段时间涨价、周期、改革成了核心,万物主宰,所有的热门股、绩优股都有供给侧改革的光环加身,一时间,是否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了选股的必备因素之一。 其实,产能过剩,不仅仅出现在传统的钢铁、煤炭行业,也多次出现在光伏发电和房地产行业,因为只要生产,就会过剩,这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一个特色了。

正文

2017年09月07日 08:51:00

今年6月中旬,大盘3300点调整完毕后,周期三雄带领上证指数连续放量反攻,屡创一年半以来的新高,在这段时间涨价、周期、改革成了核心,万物主宰,所有的热门股、绩优股都有供给侧改革的光环加身,一时间,是否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了选股的必备因素之一。

其实,产能过剩,不仅仅出现在传统的钢铁、煤炭行业,也多次出现在光伏发电和房地产行业,因为只要生产,就会过剩,这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一个特色了。中国的产能过剩别具特色,一边明知过剩,一边仍是拼命生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产能过剩的本质实际上是政府的GDP考核体制不合理

众所周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消费需要慢慢提升,国人的消费正在逐渐提高,但是人均收入区域差别大,消费的贡献能力千差万别。出口受制于国际经济形式,08年以后,中国经济对外出口下滑较多,既有国际经济因素影响,更多来自于人口红利的慢慢消失。而投资是最容易见效的拉动经济发展的手段,从美国1930年发生经济危机开始修建胡佛水坝开始,以政府为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了政府拉动经济的必修课。

投资,既可以提升GDP数据,又可以创造工作岗位,促进税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尽管后果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地方政府由于强大的GDP考核压力,也不得不如此行政。

而且,对政府的GDP考核,只统计数据,并不考核这些投资是否能够持续盈利和为未来发展带来好处,也不考核投资收益比,因此政府主导的投资行为完全不同于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因为后者每一分钱花出去都要有收益,否则股东无法交代,资本市场也不会给于好脸色,弄的不好出现黑天鹅,股价一泻千里。而地方主导的投资即使失败,也有财政兜底和利用政府相关平台善后,既不会追究责任人也不会产生大的政治风险。

就拿钢铁来说,中国钢铁一直过剩生产,背后的推手都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一直以来都在要求地方不允许新建钢铁产能,并反复要求取缔地条钢生产企业。2015年中央出台供给侧改革后,相关现象有所好转,但是根据中钢协提供的最新数据,2017年,中国钢铁的产能仍是供大于求。

地方政府需要钢铁企业带病生产,负债生产,一方面考虑钢企企业拉动GDP的巨大作用,一方面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以2012年无锡尚德为例,在光伏行业最鼎盛的时候,中国的光伏产业遍地开花,如光伏电池产能占据了世界产能的60%以上。据媒体报道,全国31个省份都把发展光伏作为重点经济工作来抓,全国600多个大中城市,有100多个建立了太阳能产业基地。

这些投资不仅效率低下,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还产生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随着无锡尚德的轰然倒下,光伏发电项目现在已然是食之无味的鸡肋项目了。

二、地方政府产业政策高度同质化,定位模糊,缺乏竞争力

下一个笔者担心的就是新能源汽车项目和OLED,LCD显示屏项目,随着环保压力日趋严峻和消费电子时代对新型屏幕的升级要求,全国各省都不断投资兴建新能源汽车项目和OLED项目,各地搞的都是风生水起,这实际上就是产业同质化现象。

政府给于优惠土地、税收政策、人力资源保证,吸引项目落地投资。因为各地方政府面临GDP考核压力,接受到政府高层文件也是一样,都要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但是每个地方的环境、基础条件、人才和科技条件完全不同,以同样的项目区做,必然就是重复规划,重复投资,低水平投资,而企业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打着项目的名义占据土地、银行贷款,把厂房变成房地产。

很多旅游城市打着承接产业转移的招牌开发各种园区,意图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园、智能制造,殊不知这些城市的配套、工业和科技基础完全无法承载这些高科技项目,最后高新园区变成了菜地、破旧的厂房和闲置的土地。

三、行政手段去产能 短期有效,长期需要观察

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和重复投资,造成大量产能过剩,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采取了宏观调控、文件要求、政策指引、窗口指导等诸多方式化解产能过剩的危局,但是始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陷入“一管就死,一放就疯”的怪圈。

一些地方政府采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不仅不执行中央三令五申的政策,还反其道而行之,比如物流产业现在彭博发展,许多城市不管有没有条件,先画出一块地造成物流园区。但是上一个物流项目,建一个工程,首先要提出可行性报告,经专家组论证,有发改委的立项、有合法的土地手续、规划部门的设计要求,而且必须由政府有关部门,包括消防、环保等部门审核批准,才能正式开工。

一些企业就未批先建,很简单,背后有地方政府撑腰,地方政府考虑的不是科学发展而是GDP提升,这个背景下,小水电、地条钢的取缔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为何地条钢项目屡禁不绝,背后的GDP考核因素乃是重中之中,可谓产能过剩背后的体制之殇!

四、供给侧改革要既要重视行政,更要依赖市场

中央下决心采用行政手段推行供给侧改革,采取关停并转、重组并购等方式减少过剩产能,这里面首先要依靠地方政府的强力执行和推动,产生一定效果后就需要转变方式采用市场的手段形成合力的价格机制,用市场的手来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普遍对油、气、电力的改革充满期待,相关个股已经早有表现,如神华和国电的合并、中石化向民资放开成品油销售等等。只要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那么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生效。比如有色金属冶炼,如果电力价格市场化,那么落后产能由于成本压力自然会进行自我收缩。

大型商业银行给于国企优惠的贷款利率,而对民企则提升贷款条件,如果形成合理的利率政策,那么效率低下的企业必然难以拿到贷款,先被淘汰,因此开放和形成合理的利率市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中国经济未来要发展,就必须尊重市场。产能过剩无法用市场调节,问题并不出在市场本身,而是政府行为,因此化解产能过剩,一方面要从政府做起,另一方面更要从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入手,只有破除唯GDP考核的这个体制毒瘤,产能化解才有长期解决的现实基础。

如果你喜欢逻辑分析、推理判定,喜欢价值投机,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

http://www.moer.cn/v1/group/page/show?gid=22685563289601

文章包月、大盘直播、个股解答、盘中交流,请移步

http://www.moer.cn/authorHome.htm?theId=115790818

喜欢我,就请关注我!看完点赞,养成好习惯!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