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独角兽宁德时代

时间:2018年06月19日 08:54:00 浏览:

[摘要] 伟大,但仍需再超越

正文

2018年06月19日 08:54:00

前阵子打了趟滴滴,来的是一辆电动车。出于对电动车行业的兴趣,跟司机师傅在车上就聊了起来,才知道电动车现在的市场占有率开始提高了,二十来万走电的车,每公里成本在一毛九左右,而同价位左右的日系车,大概也要三四毛。这样算下来,少了将近一倍。

电动车真正的发展,得从埃隆马斯克创办特斯拉开始说起,从那时起才真有大的资本在关注这个产业。

在研究宁德时代的竞争对手的时候,本以为特斯拉会自行布局汽车电池的生产,类似于比亚迪一样,做一个全产业链,但特斯拉反倒是选择了和松下合作生产电池。再继续看下去会发现,宁德时代国际上的竞争对手是来自韩国的LG和日本的松下,其中欧美真正的汽车制造大国,无不纷纷选择和其他的电池制造商合作,而不是独自建厂。

一开始想来,可能是资源储量的缘故,富油国往往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发展,会比贫油国来得慢,因此这几年汽车电池技术发展最快的是中日韩,似乎就不足为奇。

但再一想,欧洲国家是一直在提倡绿色能源的,其这近十年在新能源技术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其他大洲。那又为何欧洲国家不布局新能源电池?

如果去看看特斯拉的发展史,会发现埃隆马斯克,一早就把电动车的技术公诸于众。因此可以排除欧美不布局新能源电池,并不是技术壁垒的问题,甚至宁德时代前身以ATL(香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家的消费电池,专利是来自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而发展电动车电池之后更有宝马七八百页的“技术指标要求”,这些无不推动宁德时代在技术上的跨越。

宁德时代能够在不到十年的历程,就做到上千亿的市值,已经是一家伟大的公司。更难以否认其业内地位出货量已经超越了国际电池巨头松下排在全球第一,以及目前源源不断的订单甚至已经排到了2019年,乃至管理层的决策布局,其中包括几次资本运作所收购的公司,例如早期并购的广东邦普到现在收购的北美材料公司,和国内材料巨头格林美签署协议,以保证电池制造材料来源的充足;在整车方向,和德系三巨头乃至国内大型车企签订订单,这一切的运作都是行云流水,这也是这家成长十年不到,就能够以上千亿市值走独角兽通道上市的原因。

这是宁德时代过去的成绩,所要思考更多的是,接下来这家公司能否再进一步的去超越,实现再伟大。

这恐怕很难。

前面我们提及了欧美资本不大力布局新能源电池,实际上与其所属的行业领域有关系。

要知道欧美这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思路,一直都是在做产业升级。而之所以不布局新能源电池,可能在欧美资本的视角来看,这未必是一项好的项目。

从宁德时代的招股书当中可以发现,其所募集的资金,是为了扩张产能,建设新一期的厂房。所募集的资金额达到五十多亿,这是很明显的制造业重资产运作的标志。

如果观察其财报的现金流,更会发现经营现金流在稳定流入,但近年募集资金在不断增加,而投资的现金支出也在不断扩大。

如果再持续发展下去,面对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当前的资本投入仍然是不够的。因此在上市之后,很可能会有持续的资本运作,来为其持续发展输血。但宁德时代的困境也偏偏在于重资本,当业务扩张的同时不断投入资本扩大产能,建设工厂。此外,近几年研发费用的投入占收入比重也不断在提高,从5.3%提升到7.9%再到目前9.5%,可见为了维持行业龙头的地位,不得不持续投入深挖电池技术。而作为未来汽车动力能源的发展方向,目前三元锂电池是最流行的处理方案,但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产生技术迭代,那么前期投入可能将会推倒重来,这便是重资产行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宁德时代将可能面临电动车电池行业整体毛利率的下降(就目前报表已展露端倪)。未来汽车电池,可能也会跌到和传统电池一样,成为低毛利率的产业。

在那时,这家公司很可能达到数千亿的市值,但所做的业务,就会变成重资产轻效益的企业了。

重资产的制造业公司如何将资产效益实现最大化,这恐怕是个很艰难的问题。以至于欧美未能得出方案,才不得已进行产业升级,出让部分产业。

这也是国内很多企业面临的问题……

宁德时代能否穿越这层藩篱,在行业竞争加剧,技术逐渐成熟,电动车市场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当中,还有相当长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它的管理层去思考。

作为投资者更多的是耐心去扶持一家伟大的公司,如硅谷资本对失败者的宽容,不断鼓励,宽容和指引初创企业发展的氛围。

曾几何时亚马逊是一家连年亏损的企业,目前的特斯拉也是家亏损大户,但都不碍于投资者对这些企业追捧,和这样的公司变得伟大。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