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杠杆动了谁的奶酪,为何这么难?
时间:2018年08月10日 15:10:50 浏览:次
[摘要] 去杠杆一路走来,却是比较艰难,随着经济增长压力加大、融资成本上升、信用地雷频频爆出,市场上出现了应该“宽松去杠杆”还是“紧缩去杠杆”的广泛争论,去杠杆过程中的一刀切行为也受到批评。到底是短痛还是长痛,杠杆到底还要不要去,这都是重大抉择。那么去杠杆到底动了谁的奶酪,面临什么困境和矛盾,为何如此艰难?
正文
2018年08月10日 15:10:50
上午我已经在我的文章机会猜想:下半年最大的机会在10月中提出下半年最大的机会在10月份,压制A股的核心风险是去杠杆和毛衣战。我是举双手支持去杠杆的,依靠基建刺激经济的老路已经走入死胡同,并且宽松刺激的效果越来越差了,反而阻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但是去杠杆一路走来,却是比较艰难,随着经济增长压力加大、融资成本上升、信用地雷频频爆出,市场上出现了应该“宽松去杠杆”还是“紧缩去杠杆”的广泛争论,去杠杆过程中的一刀切行为也受到批评。到底是短痛还是长痛,杠杆到底还要不要去,这都是重大抉择。那么去杠杆到底动了谁的奶酪,面临什么困境和矛盾,为何如此艰难?下面我来给大家捋一捋。
其实也不用我细说,相信不少人也通过种种渠道看过一些关于去杠杆的文章,目前基本上形成的共识是去杠杆的三大主体是:地方ZF、国企、地产。这三大主体面临的问题是:
地方ZF:举债发展、违约风险
国企:产能过剩、僵尸企业
地产:大幅扩张、杠杆高企
这三大主体却又因为制度上的安排,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94年分税制改革后,事权下放地方,财权向中央集中。也就是说,地方收入变少了,但是需要花钱的地方变多了,比如说文化、教育、卫生、城镇建设等等各方面都要花钱啊,而中央的收入变多了,但是将部分需要花钱的地方转给地方。当时作为一种妥协,将土地出让金留给地方了,这被公认为土地财政的开端。95年的《预算法》限制地方直接举债,那地方只能依靠地方融资平台大量发债了。
国企实际上承担了准财政的角色,我们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各种资源都像国企优先倾斜,特别是经济低迷时,要稳增长、稳就业,上马各种项目,这个你得靠国企啊,但是这种行政化的行为和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长久下来,形成各种过剩产能,但是你还不能让它倒闭,还要不断借新还旧来维持。
地产我就不多说了,与94年分税制改革息息相关,财政收入和基建投资都指望着,这也是拉动GDP最简单粗博的方式。
中央、地方、国企、地产、银行之间基本上就形成这么一个特殊的关系:
中央:地方,你好,税收我们按三七分,我七你三,花钱的地方也是三七分,我三你七,土地出让金归你,你不能直接借钱;
地方:卧槽…行!有土地出让金也行。我要给学校拨款、我要给医院拨款、我要给公交公司和自来水公司补贴、我要维护城市建设…要花钱的地方这么多啊,那我使劲的卖地吧,钱还不够,那我组建融资平台间接借钱吧;
国企:上头说我们要搞建设,你多出点力吧,我就玩命的开工上项目,扩产。哎呀妈呀,我怎么生产了这么多,市场上不需要这么多啊…上头说,你不准减产,亏了也得咬牙继续干,不然下面的兄弟们要闹事了,我去银行给你去找点融资;
地产:地方又来找我要我去买地了,可是我没钱,这时候地方把银行拉来了,说它可以给我融资,你买了地要大量建房子,为了保证我能还钱,银行不出现坏账,房子只准涨,不准跌。建好了房子,我们开始吆喝,要买房的乘早啊,房子只会涨,不会跌,早买早赚,晚买吃亏,任何时候买都是对的…
普通大众:赶紧买房吧,没钱咋办?找银行贷款…哎呀,要花钱的地方好多,怎么破?养不起娃了,只生一个娃吧,或者不生娃。
银行:我要给国企借钱,这是老大的亲儿子,老大都发话了,得罪不起。我还要给地产借钱,老大说要拉动GDP,得靠地产,老大又发话了,不敢得罪。民众要买房,没钱我也要借啊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大家都习惯了这个做法,忽然发现,我们积压的产能越来越多,房价也越来越高了,而我们的出生人口开始变少了,这套游戏玩不下去了…
今天,上海的工行和农行又把首套房的利率折扣从95折降低为90折,结果不少人以为地产调控要松绑,早盘地产股又涨了一把,但是很明显的事地产调控只会越严,没有放松,二套房的折扣还是维持95折不变,各地的楼市调控依旧还在升级。
目前的市场上,没有一个值得资金持续干的核心主线,所以就只能玩玩小题材了,缺乏核心大级别主线的市场注定向上空间有限。大家都保持低仓位吧,不要冲动,熊市是最好的学习时间,就先说这些了!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