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图先生:开矿办企业,淬炼我的产业投资思维

时间:2018年12月06日 20:11:48 浏览:

[摘要] 在咨询岗位激荡2年, 毅然回家乡继承父业,办自己的“矿”。这些年开矿办企业的磨练,让他的投资思维彻底蜕变。他发现,产业资本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只要企业老总没有任何政治风险,财务报表没有造假和财务债务问题,那么当产业订单下单提货越来越紧张。只做好调查,买入相关企业,能享受到企业的红利

正文

2018年12月06日 20:11:48

金融专业里自力更生的“十万元户”

拍摄于1992年的港剧“大时代”,是我推崇的港剧之一。

还记得方展博穷困落魄潦倒,在耳机里重播“我方展博一定要成为亿万富翁”,在社区里送报纸修电器卖糖水,一步步向上努力的画面。命运也许不公平,然而除了拼搏,抱怨是没有意义的;成功学和鸡汤对于小朋友的杀伤力是很惊人的,何况里面还有温柔一路陪伴的小犹太,洋气大方的龙纪文,简直是满足了我当时对所有美好爱情以及奋斗拼搏人生的幻想。当时我也想“我一定要成为亿万富翁”。

那个年代除了高考,根本没有任何改变命运的机会,直到大学,我才开始人生第一桶金的积累:卖花卖书卖日用,送餐送卡送传单,装锁装镜装窗帘,校外租楼开“爱情公寓”……在任学生会主席的同时挂着科,也成功在大三的时有了第一个十万元,第一个“入坑”的资本。

“模拟盘疯涨,磨刀霍霍带金入牛市”

证券投资学课程是必修课,当时大家都有同花顺的虚拟炒股账户,规定起始金就是十万。恰逢06-07年的牛市,记得课上是以攀钢钒钛为样本举例,当时觉得赚钱太容易,十万很快就翻倍。于是2006年底,我拥有了人生第一个证券账户,正式入坑。

2006~2007年,那是怎样波澜壮阔的市场啊!有一个说法,说从技术指标来看,我们现在都只是2007年大牛市的反弹,且不论对错,我记得2006年不到10元的中国船舶,在2007年最高峰,是300元,其疯狂可见一斑. 07年高峰的时候,账户资产近三十万,不到一年的时间翻了近三番,问一句,叫你怎能不爱股市。

前路漫漫坑也多:逃过2007年大顶的朋友,2015年爆仓了

2007年5月,我正式入职,成了一名针对移动、联通、电信的培训师、咨询师,工作忙碌而充实,天南海北到处飞,对一个人视野开阔有很大的帮助。

股票账户在2008年一路缩水,有一半的仓位一直在攀钢钒钛上(教授**的个股,跌幅不大),其他持仓,腰斩都是正常的,印象深刻的是跌了大半年左右,我止盈了攀钢钒钛,抄底北京城建,记得持仓是10元买入,最高40没走,跌回15一路补仓,最后,一路跌到了6元左右止损了,十万本金只剩2.5万,没错韭菜说的就是我。

也有运势逆天的,就是在我写的“心中的英雄和百里侯”中提到的朋友,10万入市,买过四倍股,赌过权证一天百分40,然后在指数最高点的时候结婚买房买车离场了(然则好运不能改变命运,15年他杠杆爆仓,几年积蓄灰灰湮灭)。

2008年时,我的月薪已经达到2万,我一直对朋友说,如果资本不多,现在亏点钱别在意,多把时间放在提升自我上,你的收获比整天盯着盘要多的多,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把人生输了,后来发现只是输了一小段时光。

接受父辈事业:回家搞矿产

2008年底,结束了近两年“飞人”的生活,回到了熟悉的老家,从事矿产开采。

此前,父亲在行业内呆了大约十年,一直没有太多收获,收支平衡略有盈余,跟国内的大多数小作坊主一样,勤劳肯干,却享受不到什么好的机遇,受限于教育与自身的环境,也没有更好的做法。

我还记得,当时的开采,采取最原始的三角架,简单的杠杆原理,危险的火药爆破,取眼,钻洞,人力捶打,成胚,出售,产量低下(不及后来的百分1),次品率高,运输困难,利润微薄,而且山区环境恶劣,连电信基站都没有,只有三公里外的山村附近,信号才稳定一点,平时都是沙沙沙的杂音,连收音机广播也是如此。

当时我跟很多白领金领差不多,出门西装白领,公司统一配备IBM笔记本,机场VIP,飞行积分一年都能换几次免费旅程,客观说离开公司回家,是挺艰难的决定。

最终,我选择回家,至今也觉得自己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2009~2012年,做的最多的是生产工艺的改变,当时在网上搜到一个卡特挖掘机的推广视频,里面有巴西大型矿产的生产场景,很受触动,我们去了福清观摩(当地已开始机械化生产),经过大约一年的引进,调试,生产管理模式配套,最终适应了这一套生产模式,也背上了沉重的负债,大量机械的引进需要的是大量资金配套,当年也没有什么融资租赁模式,靠着卖了房产,分期付款,销售,还款,再贷款,不断扩大再生产。

经历了三四年的艰难时光,我们实现了生产机械化,生产管理现代化等等,回头想想有几分庆幸:当时是四万亿基建的好时光,物价和消费都保持在很合理的区间,房价也不算高,没有行政干预或者银行断贷等情况,让一个小小的企业慢慢发展成型。尽管在期间我们也付出了一些努力,但是没有这个属于中国的大时代,是做不到的。

那几年,我住在山区,晚上很安静,读书学习。白天是改造自然的过程,从崎岖山路到大车通行的车道,从被台风刮走的茅草棚,到后来强固定性的建筑板房,从乱石嶙峋的表层到拓展开来的作业平台,做实业的过程中,有一种工匠的感觉,看着整个生产生产计划一点点拓展,一点点完善,父亲负责生产管理,我负责产品销售,企业财务,企业管理制度改进,我们一起摸索着建立了完整的企业运营模式,包括仓储后勤维修等方法面面,是很充实的,是父子也是合伙人,正如汪曾祺的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

产业资本思维考察企业,发现投资生产型企业的窍门

在工作中,我对于生产型企业的内部结构有了进一步理解,在市场投资的时候,开始不是简单的看图看线,更喜欢去翻看企业的情况,财报,去做一些基础的调研。

举个例子,三一重工就是我获利很大的一个企业,源于我们的生产中发现三一的质量远超其他品牌的机械设备,后续我调研了三一各地的总销,得到了一手数据,包括实际的回款情况,接触的兄弟企业对三一机械的订单,后续维修各方面的反应等等,行业从业者不要总是埋怨行业不好,实际上大机会都在行业中。

在09年,10年,包括18年,我投资三一重工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收益,产业资本有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只要企业老总没有任何政治风险,财务报表没有造假和财务债务问题,那么当产业订单下单提货越来越紧张,回复总是订单太多,甚至要求提前满额打款的时候,做好调查,买入相关企业,能享受到企业的红利。

没有多少人知道,三一重工今年要求大年初四就恢复生产,生产线三班倒,甚至出现工人进行劳动仲裁,状告三一工时太长,当然,就像前几年重卡销量大涨,二级市场没有任何反应的时候,生产企业早就在排队订车;去年中国神华二级市场没反应的时候,我做煤炭贸易的朋友已经在喷煤价涨疯了,从秦皇岛发船到广东,整个单子走了一个月,他的煤每吨平空涨了几百,这些才是真实的情况,而不是什么跌破五日线,企业要倒闭,跌了百分三十,企业一文不值,跌了百分50,药丸......

我的投资理念更倾向以产业资本的思维去观察企业,对于傻大黑粗的基本工业企业运营比较熟悉,价投不一定是产业资本,但是产业资本天生是价投,做实业的人对于谈市梦率的东西本质上还是比较排斥的,所以对于高科技行业很多时候反应也比较滞后,只能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能力圈。

2012~2015 企业运营进入正轨,我们开始把企业的财务投资独立出来,这也是大部分制造型企业的正常模式。

很多人说企业运营的好好的为什么跨行业瞎搞,或者为什么不停的对外投资?

客观说企业也很无奈,行业有瓶颈,有的是政策上,有的是管理极限上,有的是市场容量,不是想扩张就扩张,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靠的就是日积月累的沉淀,或者较好的机遇,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到了这个阶段,企业的成本会不断降低,毕竟机械设备早已经折旧,前期基础大投入已经结束,企业利润提升,大量资金沉淀,这个时候企业都会把精力投到金融领域,在这个期间,我对民间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有了很深刻的了解,这也对我在做市场判断的时候,有很大帮助,毕竟民间资金紧不紧张,不是看市场利率,而是看民间市场各类资金成本的价格,这也是很多理论研究者所不具备的,很多人连民间资金是怎么运行的都弄不清楚,又怎么谈得上对央行出台各类政策对市场会产生什么影响作出正确判断.

股灾洗礼:放弃流动性差的中小盘股票

2012年以后的市场,受益匪浅,2015年高峰时,入市资产大幅增长,不过配置的资产占比不高,约10%左右,主要资产还是配置到了企业运营、一级市场、房产方面,股市是高风险高弹性高收益,其他配置是确定性,低风险偏好的我错过了一个快速资产增值的机会,但也算是平安落袋,总资产配置组合连续三年获得比较高的总收益,比巴老年化20%要高得多。

感谢大时代流动性充裕带来的人生机会,在这几年,指数一度走出了慢牛的趋势,我也开始了自己指数增强的研究,当时银行蓝筹暴动的时候,持有IH,IF,IC远期多单的收益,远远超过了选的小票,尽管小票翻倍比比皆是,杠杆带来高收益,也同样伴随着高风险,所以当市场达到历史高水位水平的时候,我清空了所有的指数增强,保留了股票(我国指数区间大约是在15倍PE上下波动,低于10低估,高于30基本上就高风险,另外PB的区间是2-4,当然这是过往的历史,不能过于刻舟求剑)。

2015年的股灾,印象非常深刻(详见股灾周年杂记),庆幸的是4800左右卸掉了指数杠杆,但是难受的是,5100点清仓股票的自己,在3400点左右开着空单进场抄底,出现了一个尴尬的情况,指数被权重拉起,空单不跌,持仓的权重收益不错(中国平安保平安),但是占比30%-40%的小创票硬吃了三四个跌停,利润回吐了近30%,到现在仍然清楚的记得流动性衰竭的无成交跌停板,那时也是试金石,除了救市的权重,有成交量的白马,后来都创出了新高,也是自那之后,我放弃了对中小盘股的关注,这几年来重心都在垄断龙头上,也因此获得了不错的收益,这是后话。

2015~2018年,企业走上轨道,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研究之中,慢慢也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风格,靠着产业人对宏观政策解读的敏感性,在这几年宏观政策对市场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场内有超级资本扰动的情况下,这几年的波段判断,总体上没有太大偏差,躲过了熔断,也买到过几次市场的底部,享受了蓝筹龙头的红利,也享受了网下打新的超额收益(这个策略已经放弃了,市值要求越来越高,新股收益越来越低,持股损失有时候都覆盖不了,不合算),在18年初也成功的靠着“怂”一路空仓,判断了3000不可守,怂到了7月底8月初入场,回过头看还略早一点,买入的个股也不乏遇到机构清盘踩雷,但是靠着指数增强,在中秋节前挽回了所有个股损失,获得了大概2%的正净值增长.

我的投资理念与模式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有欢笑有泪水,风沙迷过眼,汗水湿过肩,俱往矣。在投资领域有许多新的挑战,希望能跟得上变化,不断完善,以下是目前个人的投资模式,希望大家能给予指点:

1、投资组合风控:单股持仓比例不超30%,一般情况下不超20%,同一行业持股不超三个,基本上不选择规模低于100亿的公司(偏好200亿以上规模),现金与持仓占比一般情况下坚持38:62模型,一般半年左右做一次动态平衡,资金仓位用于货币基金或逆回购等(基于目前拥有不断的现金流,动态平衡时会做一定的资金注入)坚持四不买原则:“财务造假的企业不买,能力圈以外不理解运营模式的不买,管理团队有重大风险的不买,流动性有风险的不买”

2、投资组合构成:一般以三三制模式分配,即期货、期权等工具占总持仓比约30%(高杆杠高风险,这一部分持仓大部分情况下是空置,在比较有把握的时候择时进入),指数增强权重占比约百分30%,通过分析市场以及分析不同权重个股占比,在市场相对底部的时候进行指数增强,比如前一阶段在确定50见底以后,买入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个人看好的企业占比百分30%,各类ETF底仓配置约10%。

3、在自营盘之外,以自己对国内基金的了解以及通过长期跟踪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操作水平,回撤情况等数据统计,以一个FOF基金经理的模式,选择配置了自己认为的“超越市场95%的前5%”基金,不断优胜略汰,目前有不错的收获。

近两年对量化模型进行研究,借助万德、东财、同花等数据库,组建了几个量化模型进行观测,有得有失,基于这几年有效因子跟风车一样变换,暂时不投入实战,还是以模拟跟随测算为主,长期来看,量化,尤其是计算机量化会有长远的发展,在国外量化基金占比远远高于国内,投资的一款智能计算机自动量化的产品,收益也还不错,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方展博的股神师傅说过“股市原意,乃让集资搜资有其地,社会向荣,人皆有赚”,这是一个投资投机多维的市场,有些人来有些人走,价投不比其他流派高尚,择时也未必就是歪门邪道,只能说,尽可能的,让我们的钱,伴随我们看好的企业成长,给他们助力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