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添富杨瑨:优秀管理层才是公司业绩增长的源头

时间:2018年12月11日 20:57:00 浏览:

[摘要] 未来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全面走向国际化的几年。越来越多的全球主流指

正文

2018年12月11日 20:57:00

导读:未来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全面走向国际化的几年。越来越多的全球主流指数会将中国市场纳入其指数中,包括MSCI,FTSE等。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海外资金也纷纷进入A股市场,推动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当然,国际化并不意味着单一海外资金的流入,还意味着中国的基金产品走出去,投资到海外的优秀上市公司。中国已经有一批优秀的基金公司,将产品投资于全球市场,从而帮助国内的持有人参与到全球资产配置中去。

今天我们就访谈了汇添富全球互联混合 (基金代码 001668 )的基金经理杨瑨。杨瑨长着一张不老的娃娃脸,说话慢条斯理。认识他许多年,几乎没有看到过他着急的时候,为人处世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稳定,以及和外貌不匹配的成熟。聊起公司和投资时,杨瑨总是那么认真,他不会和你争论,不会一定要说服你,但总是能用几句简短的话,就把公司商业模式的本质说清楚。

从一个看电子硬件出身的分析师,成长到今天投资全球互联网的基金经理。杨瑨的组合中不仅仅有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中概股,还有远在美国的亚马逊、Facebook等公司。那么杨瑨又是怎么在国内,做全球投资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和杨瑨做了一次深度访谈。杨瑨给我感受最深的地方在于三点:

1. 看重管理层。一个公司能否发展在于两点:管理层的战略和执行力。财务数据更多是反应这两点的结果。经历了TMT的周期后,最后发现胜出的公司和失败的公司最大差异在于人。

2. 看重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和创造综合回报能力(ROIC)。公司的损益表(P&L)很重要,但并非一个公司的全部。通过ROIC和自由现金流,才能看出公司盈利的源头,护城河有多深。自由现金流的强劲,说明其增长不依赖大量的资本开支。

3. 注重海外公司的公开数据研究。大量的海外上市公司虽然离开我们很远,但其信息披露非常详尽,包括海外上市公司的季度电话会(Earning Call)都会包含许多公司运营的信息。通过对于这些公开数据来研究海外的互联网公司。

以下是我们访谈的全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关键词1:管理层是一个公司的灵魂

1. 朱昂:从一个TMT研究员,到海外互联网基金经理,能否说说你这几年研究框架和看公司角度的变化?

杨瑨:我做研究员的时候,会有一个很完整的研究框架,类似于一个公式,然后把一个个信息填进去。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核心竞争优势,管理团队,盈利模式,行业特征,行业竞争格局,行业所处阶段等等。

当时我是研究电子行业为主,非常注重这些具体的研究框架。例如电子行业还有毁灭式创新的行业特征。我会尽量把研究框架做得详尽而细致,不要漏掉任何的角度。

但是当我后来研究了很多公司,并且看了更多的行业以后,我今天放弃了过去的这种条条框框的研究范式。

我现在看公司,主要看两个点:这个公司怎么想,这个公司怎么做。

2.朱昂:你从过去比较“数据化”的研究框架,转向了今天看公司管理层,比较“软性”的研究框架,能否具体说说为什么公司怎么想和怎么做如此重要?

杨瑨:我们要了解公司持续发展的源头在哪里。一个公司怎么想的,对应到公司的中长期愿景,又对应到公司的文化,战略构想和战术执行,最终再对应到公司的财务数据,经营发展。而这些背后又都反映了公司的治理结构。

有些公司的管理层愿景并非做一个伟大并且长久的企业,而是想赚了钱套现走人,这种公司的治理结构就比较差。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就非常好,尽管公司已经变成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团队,大家都很有钱,但依然保持着创业的热情,而且看问题比较远。同样的例子还有小米,雷军个人身价也已经很高了,做小米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朝着一个梦想而去。

公司的文化,治理结构,企业愿景是“怎么想”最重要的因素。

有了愿景和战略之后,就要看企业的执行力了。有些公司想的很好,也有优秀的企业家精神,但是执行力和管理却跟不上。我曾经研究一些公司就有执行力的问题,公司的生态化愿景很伟大,也招募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最终没有在执行上形成合力,没有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最终的结果就是伟大的愿景没有办法落地。这是“怎么做”。

阿里巴巴是又有愿景,又有执行力的公司。还有一些比如美团,他们的执行力很强,战略愿景并不是那么出众,但依然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还有大家一直讨论的特斯拉,公司的愿景很前瞻,创始人也极具企业家精神,但是我发现他们的中高层一直在离职,感觉管理上一定有问题。一个很执行力很强的公司,不应该中高层一直在流失。

3. 朱昂:感觉你看公司遵循了“大道至简”的原则,将原本复杂的东西,变得相对简单一些?

杨瑨:所有公司都是很复杂的函数,核心就是抓几个重要的参数。目前的研究框架偏向感性认知多一些。包括电商的两个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阿里的战略就比京东要强,而且执行做的很好。京东的战略差一些,比较依赖创始人个人的认知能力。京东的强项在于执行。而且从和公司的人沟通中,我发现每一个阿里巴巴出来的人,都很清楚公司要做什么,愿景是什么。通过两者的公司治理结构分析,就能感受到强文化和弱文化的差异。

许多人喜欢做这些公司的财务数据对比,这些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但是财务数据背后是这些软性的东西导致的结果。

我的整体框架就是,这个公司怎么想,怎么做。

4. 朱昂:许多人特别重视财务数据,从你的角度看,财务数据反映的是管理层和治理结构差异的结果?

杨瑨:从跟踪了一大批公司成长史的经验中,我越发感觉管理层的重要性。以前看电子行业的时候,大家都是自上而下做研究。看重消费电子有什么技术创新,手机行业又有什么新的功能,哪些公司已经在这个赛道完成了卡位,能受益于这种技术创新。但是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个公司的管理层。

回顾这些电子企业的发展历程,最终有些公司从一个单产品线的公司变成了多产品线的公司,有些公司却有一手好牌但杀不出来。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0年,当时包括歌尔声学,立讯精密,欧菲光等都是做单产品的。8年过去了,这些公司的结局完全不同。

最终造成这些电子企业差异的,就是管理层,就是人。有些公司的管理层有很远大的愿景,也有很强的执行力。当然,坚持一件事情是很难的。有些管理层会有所动摇,会去想赚一些舒服的钱,赚快钱。但是这会和公司未来的愿景产生冲突,最终的结果就是许多优秀的高管出走。

电子行业历史上有大量公司在“怎么做”上面出了问题。2010年智能手机的爆发前夜,国内做触摸屏的公司不下10家,最后真正做大做强的就是欧菲光。那些做不成的公司,就是输在了执行力上面。

5. 朱昂:在电子行业这种偏向制造业的产业,战略和执行非常重要,丝毫不逊色于互联网企业,能否谈谈你在这个投资过程中,有发现哪些战略和执行力都非常强悍的企业吗?

杨瑨: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安防龙头海康威视。这个公司最终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安防企业,和管理层是分不开关系的。管理层在战略和技术方面很强,同时对于市场和管理也很了解,他们经常研究华为的组织架构。海康威视这种公司,有非常多的长尾订单。不是几个上千万,几个亿的订单,而是上万个个这种几十万,几百万的订单。如何把长尾项目做好,落地,就需要组织架构的支撑。

公司创始人经常说一个公司要做大,组织架构就要做小。比如两个人就可以是一个小组,我们就为我们的项目组汇报,而不是一个部门汇报。所以他的效率很高,执行很强。公司的提拔机制很好,大股东对公司干预很少。

公司高管很年轻,骨干很多75后甚至80后。和高管聊,每个人都了解公司愿景,知道要做什么,每个人风格类似。公司是工程师文化很浓的风格。你聊下来,各环节感觉是顺的,你就觉得这个公司能够做大。

关键词2:看重公司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

6. 朱昂:最初你是看硬件类公司的,现在投资偏向软件类的企业,这个过程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吗?

杨瑨:其实没有特别大影响,我现在也不仅研究科技产业,也看别的行业。特别是研究海外的公司,我开始理解海外投资者的思路是什么。海外投资者看的是什么? 他们买的是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自由现金流。或者说他们更看重企业创造综合回报的能力。

我们总经理张总经常跟我们聊ROIC的重要性。他将企业的ROIC和增长画成四个象限,ROIC和增长都高那个象限叫做“发电厂模式”。

ROIC代表企业创造综合回报的能力。一个公司的CAPEX很小,OPEX也很小,但仍能创造很高的现金流。说明企业用很低的股权和债券成本创造出很高的价值,他可能具备很宽的护城河。这种公司要么技术垄断,要么生态很强大,要么品牌很强大。

从这个角度看,我做了投资后反而很少买当年入行看的电子企业。这些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不太好,需要不断投入巨大的CAPEX去买设备。所以你看这种公司的再融资比例很大,长期需要靠资本市场输血。他们增长虽然很快,但是ROIC就很一般。

这种公司我们张总定义叫“资本瘾君子”。他们不是资本杀手,但是要靠资本消耗来获取增长。过去很多年,中国出现了一批这种牛股,即高增长和低ROIC。过去大家很少看现金流,更看重PEG即增速估值匹配度。

这种ROIC很低的公司,国外往往会给很低估值,国内之前更多是看EPS,不看ROIC。另外国外很少看好单产品游戏公司或者娱乐公司,这种公司的ROIC不稳定。国内也有一些高ROIC是阶段性的。

7. 朱昂:你提到的ROIC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看重企业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而非仅仅看业绩的增速。能否给我们举一个例子?

杨瑨:这种案例最典型就是亚马逊。亚马逊的生态很强,每一块业务的壁垒都很高。许多人以为亚马逊不赚钱,但是其实他的自由现金流很强,一年差不多有200亿自由现金流。公司的业务不一定每一块都是行业第一,但形成的综合生态却极难被复制。在这种体系下,一旦公司进入稳定周期,就能给股东创造很可观的自由现金流。

如果看自由现金流,其实亚马逊估值不是那么贵。公司投入大量的研发,内容、数据中心和物流。阶段性有一些P&L的压力,但是你知道一旦投入放缓,利润会快速出来。

还有一种软件类公司,也很典型,他们和互联网有些类似。美国有很多SAAS云服务公司,他们的利润很低,甚至亏损。但是为什么我觉得他们的商业模式比电子制造业好?

因为他们的获客成本前期很高,客户教育普及,实施使用,这个过程要耗费很多钱。但一旦获得了客户,客户的迁移成本也很高。可能用这个软件十年,每年会付很多钱,甚至每一年可能会付更多。好的软件公司客户流失率可能在5%以下。他的客户留存率比互联网高很多。互联网有次日留存,七日留存。电商平台你一比价,就跳转到了其他平台。

这些企业到后期,不需要再大规模获客了,那时候利润率就会很高。典型的公司就是微软和Adobe。Adobe有40%以上的利润率。此外,这些企业可以收到大量的预收款,自由现金流会远远好于P&L利润。

8. 朱昂:其实这种软件公司有点像巴菲特说的复购率,用户一定用了就会不断购买?

杨瑨:研究美股多了以后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这种发电厂模式,或者说印钞机模式的公司很多。这种公司的商业模式,你不需要花很多OPEX或CAPEX,就能创造很多现金。这和产业地位有关,和国内目前许多科技公司还是不同。

你看IT产业链,云计算生态,从芯片开始,整个生态都是海外厂商制定标准。虚拟化软件,整个开源社区都是在他们的手里。国内阿里也是用国外的开源社区。开源社区的意义是,他们会引领这些社区的roadmap往前走。话语权还是掌握在这些人手里。再往上,应用软件都有行业标准,比如adobe,autodesk这种,芯片设计的EDA等仿真软件。他们掌握了行业标准,定价权。

为什么ROIC很高,因为有定价权。甚至连接器等制造业标准,都在海外手里。我们电脑和手机上的连接器传输标准,都是海外制定的。

这是偏向静态的分析,因为美国很多商业模式都很成熟了,根基足够厚。你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分析公司的执行力,战略等,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但再往长期看,还是要看管理层。例如软件偏成长行业多一些,你还是要看管理层,因为竞争格局没有成形。比如云计算,互联网也都在发展阶段。

9. 朱昂:你一直提到的印钞机模式,国内是不是有些消费品公司也符合这个模式?

杨瑨:消费品公司讲的是品牌和渠道。中国大部分的品牌是渠道品牌。他们通过很强的品牌和渠道曝光,让你耳熟,眼熟。很多品牌你不知道是什么,就是听过,看过。在一堆品牌中,你会选择他。

真正的心智占领,还是海外那种大品牌,蒂凡尼,雅诗兰黛,耐克部分也算是,这种品牌发展历史很长,消费者不太会因为看了别家的广告就转去购买别的品牌。

渠道品牌会在部分行业出现,有些行业可能永远不会出现。比较典型是高端白酒,大家宴请最重要的客人时,买的还是茅台。有时候请朋友随便喝一些,你可能会选别的。但是高端宴请的时候不会考虑你平常经常听到或看到什么牌子,这也是茅台对消费者的心智占领。

茅台为什么ROIC高,就是长期的品牌营销和文化内涵沉淀。茅台可以用很低的营销费用和CAPEX,创造很高的利润和现金流。这类中国很少见,典型的如部分白酒龙头和品牌中药。

欧美很多品牌也并非心智占领型,包括联合利华和宝洁,欧莱雅。他是靠产品矩阵,品牌矩阵。他们营销很强,不是品牌的心智占领。他们也可以创造出较高的ROIC。

10. 朱昂:你身在国内,但是你的产品中还是有不少纯海外的互联网公司,你是怎么研究这些海外的公司?

杨瑨:海外公司的信息披露度很好。美国的企业,一方面大部分治理结构比国内好。许多科技公司经历了几十年,比如微软这种公司,Adobe也是类似。经历了三四代管理层交接班。几代CEO在公司时间很长,理解公司的文化,都是内部培育起来的。他们战略可能会变,但是愿景不会变。

国内很多是创一代,这些公司的治理结构还不够好。创一代到后期往往缺乏后劲。财富自由后,因为创一代太累了,也有很多诱惑,放弃公司,去做其他事情。人天性是这样的。中国还有很多是家族式经营,不太相信职业经理人。要传承下去很难。创一代老化,你会为创一代后期担心。中国公司历史没有那么长。

美国企业的历史就很长。我买过一个做材料的公司,做了200年了,也就十几亿美元的销售。但是仍然专注于把一件事情做好,把这个行业做好。

海外信息披露比较透明,我经常去听earnings call,这个是最重要的。管理层会讲战略,战术调整。比看卖方报告要好很多的。此外可以找IR约电话会沟通。我们每年会去美国看一两次,还有一块是找专家聊一聊。很多公司是全球化经营的,国内也能找到专家。

关键词3:投资组合要构建脉络

11. 朱昂:说了很多研究和看公司的角度,能否谈谈你是如何构建投资组合的?

杨瑨:投资组合一定要有脉络。你要知道哪些公司在哪些脉络中,具备相同的行业驱动力和行业风险。我会找好的脉络,比如云计算,我觉得是未来三到五年最好的脉络;但不是只看赛道和模式,而是看管理层。有些公司在一个好赛道,实际证明不一定能成功。好管理层是可以跨界的。这类好赛道的差公司,可能会被降维打击掉。

组合中的投资脉络会选几条,一条脉络最多占仓位十几个点。有些公司在不同行业,但我觉得是一个脉络,比如博彩和酒店是一个脉络,代表中国经济的活跃程度,特别是民营经济,他们的风险也是类似的。一旦中国经济活跃度放缓,出去旅游会减少,赌博的人也会变少。我会把相关性族群的占比降低。

之前教育股出来黑天鹅事件,但我持仓这条脉络占比不高,对我的影响就不会很大。我的脉络之间尽量相关度低一些,互联网一条,云计算一条,消费升级一条等等。就算一个投资脉络不行,对你组合影响不会很大。

12. 朱昂:你的持股集中度过去几年有什么变化吗?

杨瑨:去年我的集中度是比较高的,那时候主要还是因为能买到一批很低估的公司。当时许多公司经历过2016年四季度的暴跌,估值很便宜。比如那时候阿里巴巴很便宜,实体经济也很好,就可以买很多。现在持仓集中度在下降。今年很多黑天鹅。

看了美股后,感觉全球科技产业公司还是海外很强,中国的差一些。科技是重研发和重渠道,都需要最大的获客成本和研发成本。很多国内都是做项目型的,意味着你的现金流不太好,规模也很难做大。

我做投资很少去预测未来,最终还是回归到公司的本质,看管理层是怎么想的,公司是怎么做的。未来发生的一切,都是基于公司的人。

本文来自公众号点拾投资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