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布衣:抄袭疑云引发动荡,原创设计后院起火

时间:2018年12月17日 13:40:00 浏览:

[摘要] 江南布衣诞生于杭州,其服装定版设计却出自学化学出身的创始人之手。

正文

2018年12月17日 13:40:00

江南布衣诞生于杭州,其服装定版设计却出自学化学出身的创始人之手。

看起来不靠谱的搭配在新时代下倒是闯出了一片天地。

但如果人们最喜欢反转剧情一样,在粉丝光环和抄袭风波下,江南布衣也许不能像它的标语Just Naturally Be Yourself(自然自我)一样淡定做自己了。

股价五连跌

由于深陷于日前的抄袭风波,加上跟随市场和投资情绪波动,截止上周二江南布衣的股价出现了五连跌的窘状,累计跌幅超两成。

在12月13日短暂上升后,14日再次出现剧烈跌幅,跌幅达7.28%,收于11.2港元。

image.png

作为中国内地首家在港上市的设计师品牌,江南布衣背后的故事足以让我们这些看客好好品味一番。

抓住时代新趋势

在新消费时代下,随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走向个性化、价值化,中国服装品牌市场也出现转变:从“供应链品牌”和“渠道品牌”为王的市场进而转向特质化设计师品牌的主场。由于设计师品牌作为中高端消费品的产物,将设计感、品质与细节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近年来深受成为消费主力的中高端消费人群的青睐,已然成为服装行业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

根据数据,设计师品牌市场规模从2011年的111亿元增至2017年的449亿元,年增速保持25%以上,而整体服装行业的年增长率约在15%范围之内。

在2011-2015年,中国设计师品牌市场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6.25%,远远超过服装市场的整体增速,2015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82亿,预计2020年有望达到916亿。

在这一点上,江南布衣显然成为了把握住新时代趋势的佼佼者。

区别于以H&M、Zara为首快销品的时尚品牌,江南布衣将自己定位在:以服装为媒介去帮助人们通过追求个性化去塑造自然生活中的自己。

据咨询公司CIC调查,目前国内主要的设计师品牌大约有300个,前五名总共占了30%的市场份额,而坐稳冠军的江南布衣占其中的9.6%。可以说江南布衣集团不是靠开设门店推动利润增长,而是靠设计师品牌来推动整体发展。

根据数据,2014-2017财年,江南布衣的营业收入由13.83亿元增长至23.32亿元,CAGR为19.0%,逐年加速增长,其中,2017财年实现营业收入23.32亿元,同比增长22.6%。毛利率由2014财年的58.0%升至2017财年的63.2%。同时,2018财年,江南布衣全球独立实体零售店达到1831家,包括832家JNBY、308家CROQUIS (速写)、461家jnby by JNBY、150家less、76家Pomme de terre(蓬马)和4家JNBYHOME,可谓是在原创设计师品牌中脱颖而出。

然而,由于随着更多人的入局,设计师品牌不再小众,市场竞争加剧,根据2018财年财报,截至6月30日年度收入增速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毛利18.258亿元,同比增长23.8%;净利润4.1亿元,同比增长23.8%,但增速与上年同期(38.54%)相比明显下滑。同时,预计江南布衣2019财年的首个财季同店销售预计有高个位数增幅,但10月份迄今的二季度增长低于预期,主要因占比超过50%的核心品牌销售不及预期。

除了来自国内本土竞争对手相继抢夺这块大蛋糕,针对自身的发展呈现疲软趋势的困境而言,频繁的抄袭门似乎成了最大的“猪队友”。

原创被贴上抄袭标签

江南布衣向来以简单利落、直线条的原创设计版型和裁剪著称, 凭借这个设计优势打动了一众追求个性和简单的时尚风格的消费者的心,随之受到热捧。

但由于“江南布衣”四个字在大众眼里还是太过接地气,而江南布衣也不愿止步于此,乘着国潮热,效仿前辈李宁,也以黑马姿态杀进纽约时装周,继李宁的“悟道”系列,想要向大众展示什么叫做中国式的特立独行和突破自我。

然而,兴许是人红是非多,兴许是人红开始飘,江南布衣都占了几分,对于抄袭一说,它也没办法置身事外。

今年以来,江南布衣集团三大核心品牌相继被曝抄袭丑闻。

日前,江南布衣旗下男装品牌速写CROQUIS与艺术家徐震的合作系列中,一款包袋因涉嫌抄袭圣马丁新锐设计师River Renjie Wang的原创作品而被迫下架。无独有偶,今年9月旗下女装品牌less与创意短片平台NOWNESS合作拍摄的视频被指抄袭杭州创意文化公司Rookie Combo的创意。

再看最近,11月22日独立设计师陈鹏在微博上发文称,江南布衣旗下JNBY品牌的一件羽绒服涉嫌抄袭今年2月他在天猫中国日纽约时装周上的设计。

image.png

对比,微博网友是这么评论的:

image.png

作为一个以原创设计为主打的品牌,屡次陷入抄袭风波是不是太不厚道了?未免有种挂羊肉卖狗肉之嫌。

虽然时尚板块的知识产权一直因为立法的不完善而难以维权,这类侵犯知识产权的事件可以像香飘飘奶茶宣称的那样总计起来可以“绕地球两圈”,但这不意味着肆意抄袭就是当下服装品牌的生存之道。

这一直是服装业的长期痛点,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快时尚品牌巨头Zara了。

Zara陷入抄袭风波可不是一天两天,名为“抄袭狂魔”的标签早已和它如影随形。

每年ZARA推出超过1.8万种新款式,平均每两到三周就有新款上架,应对潮流的快速反应一直先人一步。有意思的是,Zara旗下名为“设计师”的团队,每年的春秋两季都会通过世界各大知名时装周、秀场,“汲取灵感”从而获取最新潮流趋势。 

但出来混真的是要还的。今年七月ZARA首次被法院判定抄袭成立,控诉方表示,Zara 制造和销售仿制商品的行为违反了欧盟知识产权法,要求Zara母公司 Inditex 集团立即召回侵权产品、停止销售,并为每件产品支付 235 美元的赔偿金。

这些快消品也许可以为自己找借口,宣称为了快速的对最新潮流做出反应而“借鉴”,但是身为原创品牌的他们该如何自处呢?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今和“抄袭”二字绑定的江南布衣是否觉得被打脸了呢?根据江南布衣集团品牌部总监郑敏杰所说,江南布衣的营销之道在于坚持差异性。

但冠冕堂皇的差异化设计一说和被指抄袭的雷同作品可是差了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如同大多数的品牌一样,江南布衣对于抄袭采取不直接回应的措施,相反的是,它试图转移大众的注意力,12月13日,江南布衣公告称将以LA SU MIN SO LA”作为发布平台推出设计师品牌集合店,不断推动品多元化横向扩展。但如此“欲盖弥彰”的公关利好消息的放出让它短暂尝到了股价上升的甜头,但却没有让陷入舆论中江南布衣被大家遗忘,12月14日股价反而下跌更厉害。

同时,尽管江南布衣为了品牌投资组合和渠道多元化,积极推广多元化品牌和线上渠道战略,例如推出两个新品牌及电商品牌“不止盒子”。但企业的规模而言,注意力似乎过于分散,通过上述的财报可以看出江南布衣正遭遇盈利增长放缓的难题。

会员粉丝真的靠谱?

在互联网的浪潮下,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社交平台所积累的粉丝成为了企业实现业绩增长的主要助力。

企业通过微信公众号运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做有效的营销,在将品牌的理念传递给消费者的同时,加强与目标粉丝群体的互动,掌握有效的用户数据来做出更好的调整以提升粉丝对品牌的黏性。

江南布衣也不例外。

除了独特的原创设计,江南布衣在当代社会十分依靠这种所谓的粉丝经济。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江南布衣集团拥有线下渠道会员逾240万(报告期内新增40万),其中微信账户190万,微博粉丝数逾 80 万,天猫店铺关注粉丝数超过230 万。 

 同时,受益于当下的粉丝经济,由会员贡献的零售额比重由2017财年的62.6%上升至2018财年的68.5%,其中消费零售额达到人民币19.2亿元,贡献了超过四成的线下渠道零售总额。

image.png

但笔者翻看了一下江南布衣旗下品牌微信账号和相关微博,相对于财报上的火红数字,网络互动的世界却是较为冷清,很难看到相匹配的活跃度。在盛行数据造假严重的现实世界里,也不免让人有些存疑。

结语:

就目前而言,国内服装行业市场趋于饱和,消费审美多元化,江南布衣凭借先锋性的原创设计和一定规模的会员经济,在面对炽热的竞争交锋下的业绩还算可圈可点,但背后暗藏的“黑点”确实难以叫人忽视。

作为一个原创设计师品牌而言,原创是品牌的核心,是品牌的灵魂。所谓的美名其曰的“借鉴”并不是原创设计者该有的姿态。

而粉丝经济也不是万能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直与抄袭二字挂钩的江南布衣又会让它一直引以为傲的会员粉丝们怎么看呢?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其品牌的美誉。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在接下来的每一步走得更稳,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而在这个过程中,千万莫要失了初心。

文:寿司英雄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