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投资者》:长期买股票还是债券

时间:2018年12月18日 14:59:00 浏览:

[摘要] 富兰克林说只有税收和死亡不可避免,他漏了一件事:通货膨胀。巴菲特说:“美元虽然不是一文不值(worthless),但总是越来越不值钱的(worth less)。” 正因为通货膨胀很重要,所以在讲完概要后,格雷厄姆在第二章就讨论了投资者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正文

2018年12月18日 14:59:00

富兰克林说只有税收和死亡不可避免,他漏了一件事:通货膨胀。巴菲特说:“美元虽然不是一文不值(worthless),但总是越来越不值钱的(worth less)。” 正因为通货膨胀很重要,所以在讲完概要后,格雷厄姆在第二章就讨论了投资者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大敌,因为它“偷”走了投资的回报。如果我投给一个人1万,10年后收回1.1万。看起来是赚了,实际上是赔了。因为现在1万我可以吃饱1年,10年后是肯定不够的。就像我高中的时候1元钱可以吃一碗米粉,现在10元起。

通货膨胀也是投资者的朋友。正是因为大家知道钱存在银行,不能喂饱未来的肚子,所以才会一边骂股市,一边买股票。

《投资者与通货膨胀》这章的核心问题是:在通货膨胀存在的条件下,投资者长期应该买股票还是买债券?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关系20年后你是小康还是中产,以及这20年中要承担的打击。

和股市中其他问题一样,这个问题没有最优答案,因人而异。每个人承担打击的能力不同,有的人心理素质,能够承担股市下跌50%的打击。有的人比较敏感,股市下跌10%就觉得难受。只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怎么回答都是正确的。

格雷厄姆承认从1915-1970年的这55年中,美国股票的年化回报达到8%(4%的股息和4%的股票价格增值),大大好于债券。但他认为,不能把过去55年的经验推广到未来的55年。不能因为过去55年股票回报高,就把所有的钱都拿去买股票。

首先,历史能否重现是高度不确定的。前后55年加起来110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1908年,清朝的皇帝想不到大清会没了。更想不到110年后,我们人人拿个手机刷微信,比清朝皇帝都了解世界大事。

其次,投资者的财务情况和心理状况受短期情况影响。回过头看,股票拿55年是赚的。但大萧条期间股市下跌90%,当时有多少股民心理上能够承受,能够拿着股票不卖?即使心理能承受,当时要买吃的、要还房贷、要看病,有多少人被迫在低点割肉?长期拿着股票看起来很简单,其实非常难。

所以,格雷厄姆的答案是:不能认为债券永远优于股票,也不能反过来,认为股票永远优于债券。投资者股票和债券都要买,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各买50%。例如投1万元,股票投5000,债券投5000。

作为格雷厄姆的学生,巴菲特“不完全认同”格雷厄姆的观点,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认同”。在巴菲特的传记里,可以看到他年青时代只买股票,疯狂地把现金变成优质资产。发掘股票的动力,比粉丝追星还要疯狂。巴菲特认为:只要是个好股票,价格足够低,就应该全部买股票而不买债券。

把这个问题放在今天,投资者应该全部买股票吗?

我更偏向格雷厄姆的观点。对于大部分投资人来说,股票和债券应该一半一半。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我们都是普通人。虽然我们和他都会开股票账户,会下单买卖,但不要轻易去和巴菲特比投资收益。就像我们也会往沙袋上打两拳,但不会想和邹市明去打拳击,那样鼻青脸肿都是幸运的。现在A股很多优质股票确实很便宜,但更多的垃圾股票还很贵。入场更可能买到垃圾,而不是淘到黄金。

所以,普通人最好一半的钱拿来定期定投低成本大盘指数基金,剩下一半的钱买低风险的银行理财、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中国债券市场和美国不太一样,普通投资者直接买债券不容易)。

当然,对于个别优秀的投资人来说,抓住机会买优质股票是对的。一方面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股票不会在一天、一个月、甚至一年后就能盈利。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买错了股票赔钱的准备。

当然,在巴菲特和格雷厄姆的世界里,他们认为利率是很重要的,但并不认为加息是买或者卖股票的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公司能否持续地赚钱。这就像你给孩子选配偶,对方家长如何是很重要的,但更关键的是对象本人。

来源:可望buffett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