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力学57:大萧条1929

时间:2019年01月21日 11:04:00 浏览:

[摘要] 大萧条的故事

正文

2019年01月21日 11:04:00

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1874.8.10-1964.10.20)无疑是个倒霉总统。他在竞选总统时的宣言,“今天,我们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最终战胜贫困,征服贫穷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想。我们有机会沿袭过去八年的政策,继续向前。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除出去的日子就在前头。”,“每家锅里有一只嫩鸡,车房中有两辆车”,相对之后美国人民的日子来说更像是一种诅咒。

对于大萧条(TheGreat Depression)的起点,经济学家与历史学家们或有各自看法,但华尔街股市的暴跌是一个公认的标杆。1929年10月24日,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出现了一阵空前猛烈的抛售风,一天之内有1200多万股票易手。股市伴着前一交易日的下跌形势进一步惨跌,并于中午趋于崩溃,11个著名投机者自杀。随后,摩根大通为了保护贷款投资,商定出资收购股票才勉强稳定局势。财政部官员、经济学者、银行家以及各大报纸都向公众保证情况良好,胡佛亲自出面表示“形势很好”。然而,到10月29日,股票价格再次惨跌,一天之内抛售近1641万股,道琼斯指数暴跌22%,金融危机形成不可逆转之势。此后3年内,股市价格继续下滑,最低点指数相去峰值跌去89%。

在《51、账面效应与流动性危机》中已经知道,当股市上涨到一定程度,人们开始试图变现收益时,就会遇到流动性危机。1929年峰值时,美国股票的总市值超过500亿美元,相比之下,当时整个美国的黄金储备约在2亿盎司,在每盎司黄金兑20美元的金汇兑本位制度下,其货币总量为区区40亿美元,出现流动性危机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1929年股市崩溃前,股票市值不是由货币独立支撑,银行的信贷大量参与到股市中。在股市上涨时期,银行以8%-9%的利率大量借款给投机者购买股票,在股市下行时,不仅这些贷款成为银行坏账,而股票作为抵押物价格也不断下探。银行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持续抛售作为抵押的股票,引起股市下跌的恶性循环。1930年倒闭的银行已达1000家以上,到1933年,因此这类损失而倒闭的银行达5100家,储户损失几十亿美元。

当恐慌蔓延时,即使是最稳健的银行也不可能在挤兑面前屹立。如《41、银行的“货币”创造与“货币乘数”》所指,银行创造了十倍百倍于货币存量的银行信用,也意味着它们在储户的挤兑提现下束手无策。与银行信用创造相反的过程开始出现,银行被迫缩表,信用开始消失。这时人们发现,不仅股票只是毫无价值的纸头,银行也都是些没有钱的空壳子。银行被迫进入清算模式,按《44、银行危机》所述,银行危机随之爆发。

股市崩盘与银行倒闭的直接后果是负面账面效应显现,人们认为自己的资产缩水。在柯立芝繁荣积累起来的股票、房产、债权、债券、银行存款尽是些兑付不出的空欢喜。本来,债务人拥有股票房产等资产、债权人拥有债权,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非常富有。结果到了萧条时期,资产根本卖不出价钱、债务人破产债权无法兑付,开始个个觉得自己非常贫穷。

当时美国的货币制度为金汇兑本位制,货币数量受客观环境制约,增长缓慢。从价格上看,在柯立芝繁荣时期,股票、债券、房地产、银行存款等资产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的主要资产,也是财富效应的源泉。而在大萧条时期,股票失去投资价值,银行也不是安全之所,持有货币现金才是最保险的方式。不仅对个人而言,对银行、企业、政府机构,现金都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然而,不幸的是,整个美元货币量只有40亿美元,平均到1.2亿的美国人口,每人仅有区区30美元,并且大量的现金被沉积在了少数优势阶级那里,普通人其实无法拥有多少现金。当人们意识到现金的重要性时,开始吝于花费、固执地储蓄,而根据货币总量的守恒性,当其中一部分人费劲心力存下一丁点小钱时,也意味着另一些人口袋里的钱减少。随着对现金的激烈争夺,更多人陷入了赤贫。

通货紧缩开始发生。在大萧条时期,农业产量稳定甚至有所提高,但农产品价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低。农产品卖不出价钱,使得1929年至1932年间,农场平均净收入从962美元降为288美元,农民纯收入由162美元降为48美元,农业总收入从119亿多美元降为53亿美元。工商业也受到严重打击。从1929年到1932年春,工商企业破产的达109371家,负债额近30亿美元,而全部私营公司纯利润,则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作为20年代经济繁荣支柱的钢铁、汽车、建筑等,由于离生活必需更远,遭到的打击也就更大。企业的财务报表因此变的难看,这又进一步打击股价,构成了下行的正反馈循环。

产品需求的减少使得企业收入减少,前期高昂的资产投入又使得摊销折旧数额巨大,盈利遥遥无期,企业不得不裁员、想方设法节省开支。1930年全美失业者就已达420万,1931年攀升近一倍,1932年达1200万人,1933年美国失业人数为1700万人,半失业者与隐性失业不计其数。相比之下,在20年代繁荣时期,工作机会多到出现女性出门工作的热潮。

大萧条所发生最为令人诟病的事,无疑是一边有人在挨饿,一边大量的农副产品被浪费甚至倾倒。牛奶被倒进河流,构成了对资本主义的主要抨击的图景之一。对于这么做的农户来说,倾倒或许是无可厚非的,并非是故意不给穷人,甚至于倾倒牛奶的农户本身就是穷人,但由于价格过低,偏远的农户根本无力负担输运费用,只能就地处理。而即使卖不出去,挤牛奶的工作却不得免,否则奶牛就会不再产奶。为了应对类似浪费,人们也自发的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有失业的年轻人拿滞销的苹果以低廉的价格贩卖到大城市。由于苹果过于泛滥,以至于之后若干年,纽约人最讨厌的水果就是苹果。

从机制上说,大萧条的起因是人们为了将股市中的账面盈利落袋,触发了流动性危机,而金汇兑本位币制度限制了货币新增,流动性危机不可解,又触发了银行危机,流动性危机银行危机相互促进,金融体系长期处于危机状态。由于金融危机,资产的账面效应不断消失,在财富效应的正反馈作用下,经济迅速进入到萧条期。

1929大萧条时期与之前的柯立芝繁荣相比,人们心理上的境遇反差要远比生理上的的境遇反差来得大。如前所述,大萧条期间整体农业产量甚至是提升的,在浪费实际上没那么严重的情况下,至少人们的饮食消费并没有实质上的严重下滑。更重大的打击来自于,无数人从原来坐拥数十万、百万美元的账面资产,到突然间几乎一无所有。而当他们想起勤俭的美德,想要开始一分一厘踏实攒钱的时候,并不会知道,在严格金汇兑本位下,他们要把自己钱包弄鼓,等价于要让别人的钱包瘪下去。

胡佛作为一个保守的共和党总统,在这场危机面前并非一无是处。他没有真的如他就职演说的那样“继续过去8年来的政策”,而是推行了一些振兴计划,比如斥巨资兴建胡佛水坝。所以说,所谓扩张的财政支出政策,并非肇始于民主党的罗斯福,而是从胡佛就已经开始。不过与后世凯恩斯主义者们的错误总结不同,胡佛时期的这些扩张政策并没有起到显著效果。

1929年的美国人并不擅长自省。股票、房价、银行存款在蹭蹭上涨时,功劳都在于他们的勤劳勇敢,而当泡沫破裂、流动性危机爆发时,问题都出在别人身上。美国人把大萧条的责任归咎于欧洲人,斥责他们倾销商品,开始进行贸易战。贸易战进一步触发了欧洲金融与经济体系的动荡,使得通缩与萧条在整个西方世界蔓延,最终酝酿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这场萧条被马克思主义者冠以“资本主义危机”的帽子,作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证明。亦为日后国家地区间的冲突埋下隐患,某种意义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之一。与此同时,大萧条正值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的时期,这个封闭而原始的经济体,与他们的资本主义邻居迥然不同,似乎正兴旺发达。一位美国记者彼时去苏联考察,写下“这能行”的字句。伴随着人们对资本主义的疑惑,有人开始病急乱投医。

来源:二律背反的一灯如豆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