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力学附录四:李约瑟难题与消耗结构

时间:2019年04月24日 11:04:00 浏览:

[摘要] 在两百年前法国作家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中,讲述了主角于连凭借着能够背诵拉丁文的圣经,得到教会、贵族的垂青赏识,并勾搭市长夫人、侯爵女儿,步步高升,最终上了断头台。从今天的角度看,于连赖以发家的才能是非常可笑的“能够背诵拉丁文圣经”。事实上,拉丁文圣经也只是译本,旧约原文以希伯来文写就,新约原文以古希腊文写就,背诵拉丁文圣经有点类似已经有了白话文圣经却偏要去背文言文圣经。

正文

2019年04月24日 11:04:00

在两百年前法国作家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中,讲述了主角于连凭借着能够背诵拉丁文的圣经,得到教会、贵族的垂青赏识,并勾搭市长夫人、侯爵女儿,步步高升,最终上了断头台。从今天的角度看,于连赖以发家的才能是非常可笑的“能够背诵拉丁文圣经”。事实上,拉丁文圣经也只是译本,旧约原文以希伯来文写就,新约原文以古希腊文写就,背诵拉丁文圣经有点类似已经有了白话文圣经却偏要去背文言文圣经。

背诵经典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才能。中国在隋唐以后开辟了科举入仕的阶层进晋道路,对经典的了解与掌握,成为个人实现阶级跨越的重要途径。中国历史上四书五经这类经典与现代文明所确立的知识体系交集甚少,在漫长的王朝岁月里,科举考试的考核内容大部分却正在于且仅在于这些大多形而上的、似是而非的经典,由此消耗掉了绝大多数的智力。就统治阶层看来,下层阶级为温饱疲于奔命,而能够实现温饱的中上层阶级则埋首经卷,皆无暇他顾,则天下太平。

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1900.12.9-1995.3.24)曾提出李约瑟难题,他提问“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消耗结构可以提供部分答案,当时中国的消耗结构实在太过高效,以至于只有很少的智力资源被用在科学与技术方面。

消耗结构常常与媚俗有关。王朝时期上层阶级的各种繁冗礼仪、排场体面,有很多是为了媚俗的自我折腾,为表示自己的这种多占多得并非白来,也是遭了罪的,以便更心安理得地占据资源。于是“原来当贵族也是这般不易啊”、“皇帝真不好当啊”、“官不聊生”这类舆论被刻意宣传。这些消耗结构大多并没有实际意义,于己有害而于他人无益。

现代的例子是华尔街的加班。华尔街利用人们知识上的盲点创造了大量账面效应,获得了分配的有利位置,成为上层阶级。而他们又常常展现出不要命的加班,每天工作到凌晨,目的是让人们以为,他们的高薪是通过长期的努力与勤奋得来。华尔街加班都干些什么呢?一位典型的华尔街分析师或投资银行家典型的加班内容就是修改报告的格式与标点。一位资深的投资银行家可以轻易地指出一份报告中字体与字号的错误。这些格式工作让华尔街轻易沉浸在努力奋斗的自我陶醉中,也让旁人啧啧称奇。其实这类努力于社会几乎没有益处,他们的高薪也与之无关,仅仅是为了媚俗的消耗结构。

进入现代文明后,人们对公平公正的要求日益提高,价格体系的阶级性却从未消失,社会心理时刻存在失衡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消耗结构的媚俗构筑了一种群体性的心理补偿机制,以维系脆弱的社会稳定。换个角度看,某种程度上说,经济体系为其稳定付出了消耗结构的成本代价。这一点,在罗斯福新政以挖坑填坑的消耗结构实现财富再分配以促进社会稳定的方式中有充分体现。

但消耗结构毕竟以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珍贵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科学和技术发展使得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工作解放出来,带给经济体系生产余力的同时也让消耗结构膨胀,类似《21、无效产出与消耗结构》石油-审计-交通那样的消耗结构非常常见,可能在世界各处,正上演着现代李约瑟难题。而克服消耗结构难点在于,只有在回答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目标后,才能具体识别出消耗结构,但就此达成共识并不容易,例如只有极少数华尔街人士会承认自己大多数的工作并没有意义。

消耗结构问题在经济学框架下得不到答案,下面小故事可能会带来一些启发:

一个渔夫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一个富翁看到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利用你晒太阳的时间多钓些鱼呢?”渔夫反问到“为什么要多钓鱼?”富翁说了一个简单逻辑“你只有钓到更多的鱼,才能卖更多的钱,这样才能买到更好的渔船和捕鱼工具,雇佣更多的人帮你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渔夫又问了“为什么要赚更多的钱?”富人说“这样你就可以什么也不用做,躺在沙滩上晒太阳!”渔夫看了看富人“我这不是正在晒太阳吗?”

文/一灯如豆的二律背反 二律背反的一灯如豆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