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股雷暴前的十个征兆

时间:2019年07月10日 23:17:15 浏览:

[摘要] 1、 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毛利率波动大 2、 转型(卖子公司、投资) 3、 投资的钱自己赚的不够、于是对外融资 4、 融资后资产负债率逐年增加 5、 短期到期债务的保障比例,下降至0.56。这说明,手头上的现金,已经无法覆盖短期(一年内)到期的负债——货币资金开始短缺 6、 有息负债超过当期收入 7、 大举并购,耗费大额现金,并购资产不能贡献利润 8、 新增大额发债,导致有息债务的规模持续亏大,已经高达营业收入的3倍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保障也越来越小,偿债能力不断下滑。 9、 花样融资,让2015年、2016年期间的融资规模明显增加。 10、 2015年至2017年,自由现金流连续为负,同时,有息债务规模、短期债务规模已经分别是营业收入规模的4倍、2.3倍。

正文

2019年07月10日 23:17:15

回顾昨天分析的千山药机六大雷点:

1、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激增,通常意味着对下游的话语权减弱,这种减弱,可能是客观上的竞争加剧,也有可能是主观上故意放宽应收账款期限。假如是第一种情况,竞争加剧,那么除了应收账款激增,通常还会伴随着毛利率下降的特征。可是,千山药机在这里却出现了“应收账款高企VS毛利率畸高(高毛利VS低周转)”的逻辑背离。

应收账款的四大财务风险点:

1)应收账款高企VS毛利率畸高;

2)营业收入下降VS应收账款上升;

3)应收账款占营收比重在IPO窗口期前后大幅波动;

4)IPO报告期新增异常大客户,应收账款回收率被大幅提升;

2、跨界生意:跨行业研发新业务

3、并购:并购公司业绩拖累

4、借债:资产负债率逐年递增,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逐年递增。

5、实控人撤退

6、业绩预告:巨亏

 以后看到这六大雷点的就赶紧跑吧。

今天继续分析一家公司,

光环一、曾是新能源发电领域的龙头企业,号称“生物质能第一股”。其控股股东,拥有全国第一的生物质能发电装机量,秒杀一大批央企、国企,比如华电集团、中电投集团、国电集团等。

光环二、它的股东名单中,还有央企华电集团、中民投、华融资产等大佬坐阵。它上市后,短短1年时间内,股价涨了820%。

然而画风突变

2018年7月,在一次并购重组复牌后,爆发了连续24个跌停,区间跌幅高达75%,如果按照前复权股价来看,从其历史最高点11.38元,跌幅高达92%,最低点达到0.92元,已经跌成仙股。

它,名叫:凯迪生态,现更名“*ST凯迪”。如此凌厉的一轮杀跌,它的雷点只有一个:债务违约。

1、  行业门槛低、竞争激烈、毛利率波动大

2、  转型(卖子公司、投资)

3、  投资的钱自己赚的不够、于是对外融资

4、  融资后资产负债率逐年增加

5、  短期到期债务的保障比例,下降至0.56。这说明,手头上的现金,已经无法覆盖短期(一年内)到期的负债——货币资金开始短缺

6、  有息负债超过当期收入

7、  大举并购,耗费大额现金,并购资产不能贡献利润

8、  新增大额发债,导致有息债务的规模持续亏大,已经高达营业收入的3倍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保障也越来越小,偿债能力不断下滑。

9、  花样融资,让2015年、2016年期间的融资规模明显增加。

10、 2015年至2017年,自由现金流连续为负,同时,有息债务规模、短期债务规模已经分别是营业收入规模的4倍、2.3倍。

11、 雷暴

1)昔日的行业老大,如今怎么落得这般田地?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2)在发生严重债务问题之前,它的基本面,是否有一些关键节点,透露出资金链紧绷的风险?其中,是否有一些关键时点,能够提前躲避?

今天,透过凯迪生态这个案例,来梳理一下,一家企业有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点,以及新能源行业的研究逻辑。希望这样的案例研究,能够帮你在未来躲避上市公司的重大雷区。

重点来看核心业务——生物质发电。

光环部分略过,问题从增收不增利说起。

凯迪电力的起步,就是从服务燃煤电厂开始。

最早,其主营业务是: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洁净煤燃烧技术工程、污水综合治理工程、电厂建设等。其中,烟气脱硫工程占收入比重在70%左右。

上市后,收入不断攀升,但2003年之后,毛利率波动很大。

毛利率大幅下降,通常是行业激烈竞争的信号。

烟气脱硫行业,标准缺乏,进入门槛较低,参与者众多,大批中小企业打起了价格战。比如,2001年,烟气脱硫市场只有2家企业参与,但到了2006年,企业数量骤增到200余家。同时,市场低价恶性竞争,单位千瓦机组脱硫工程造价,从2001年的800-1200元/千瓦,降至2005年底的120-150元/千瓦,降幅高达90%。

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凯迪的市场占有率锐减,从2002年的60%锐减至2005年底的12%。

因此,虽然营收增长,但是增收不增利,毛利锐减,毛利率大幅下滑,从2002年的29.18%,下降到2005年的19.96%。

眼看着主营脱硫业务,竞争如此激烈,怎么办?

只能转型。转型第一步,是剥离脱硫业务。

2006年9月,其将控股子公司,凯迪环保70%的股权,作价2.93亿转让给CCMP亚洲投资基金(前身为摩根大通)。2007年交易完成,获取投资收益2.26亿元,贡献了当年净利润的65%。

转型第二步,投资。

这一时期,自由现金流一直为正数,说明经营活动现金流可以支持内部投资(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那么,投资以对外投资为主。所以,2003年开始,其对外投资规模快速扩张,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大额为负。对外投资活动,有:

2004年,受让红桃开集团持有的武汉东湖高新29.58%股权,支付作价2.41亿,涉及电力、新能源等领域;2005年,出资4.5亿元与中盈长江信用担保公司,持股45%,涉及金融领域。

既然对外投资寻求转型,那么,首当其中的问题是,钱究竟从哪里来?

答案只有两个:要么来自造血功能的经营活动,要么来自依靠杠杆的筹资活动。

注意看,这一时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还不错,一直高于净利润,现金流状况比较健康,说明具备造血功能。但是,投资现金流与经营现金流之间,还有较大的缺口——也就是说,赚来的钱,不足以支撑对外投资了。

赚钱不够,融资来凑。于是,这部分只能依靠筹资现金流,来作为补充。因此,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开始增加。

接着,问题来了,融资情况到底如何?有没有偿债风险?

当然有,资产负债率逐年增加,到2006年末,资产负债率已经到68%。而流动比率在2006年末下降至0.69,短期、长期偿债能力都有所下降。

特别注意一个细节:2004年起,当期货币资金余额,对短期到期债务的保障比例,下降至0.56。这说明,手头上的现金,已经无法覆盖短期(一年内)到期的负债——货币资金开始短缺。这其实是一家公司基本面的关键节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种解决办法:要么处置资产,要么融资。

凯迪选择了借款。于是,我们能看到:2005年,其短期债务大幅增加,从4.7亿增加至14.69亿;同时,长期债务也增加了5.6亿元。于是,这直接导致一个后果:2005年,有息负债(20.31亿元)首次超过当期收入(18.9亿元)。

随后,它的现金流情况——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继续扩张,投资活动现金流为负。此外,还在不断筹资,筹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飙升。

资产负债率基本维持较高水平,且货币资金越来越无法覆盖短期债务。同时,有息负债持续增加,远远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速,有息债务已经快要接近营业收入的2倍,短期债务也逼近营业收入。

问题来了,接下来,偿还贷款的钱从哪儿来?

答案是:借新还旧。

同时,转型故事还得继续搞起来。有了第一次并购的经验,第二次,就轻车熟路了。

2009年,控股股东凯迪控股继续向上市公司装资产,这次,装的是生物质发电。

生物质发电低碳环保,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如果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就是“新能源”。2006年之前,我国生物质发电领域,一片空白。2006年1月,《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生物质发电迅速升温。

考虑到秸秆产量和合理的运输半径,不能随意布点,国家电网、五大电力公司(华电国际、华能国际、国电电力、中国电力、大唐发电)开启跑马圈地模式,而凯迪控股也早早开始调研选址,与200多个县市签订了生物质原料供应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原则上每个县100公里半径范围内不得重复布置生物质发电厂。

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监管层实施一揽子计划拉动国内经济,俗称4万亿计划——这么大的风口,凯迪生态怎么会忽略。想要在这样的风口,快速分一杯羹,怎么办?

答案:还是并购。而且,依然是向关联方、控股股东并购。

这一阶段,共发生了四次收购,总共装了25个资产。一个个来看:

第一笔收购——2009年11月,现金收购控股股东凯迪控股,及其子公司中盈长江下属的9家生物质直燃式发电厂,作价3801.82万元,增值率0.92%,当年纳入合并报表。但这9家公司尚未投产运营,全部处于亏损状态。

第二笔收购——2010年7月,现金收购凯迪控股下属11家生物质电厂,按评估值作价5402.1万元,增值率0.04%。这11家公司,同样处在项目开发前期,没有经营收入。

第三笔收购——2010年12月,继续现金收购凯迪控股旗下宿迁、万载、望江3家电厂,评估价格为3.08亿元,评估增值59.16%,交易价格2.96亿元(溢价率34.8%)。

注意,这笔收购溢价率较高,因为,这三家电厂已经开始产生收入。同时,凯迪控股还承诺,如果收购的电厂,在后续三年运营期间,年净利润低于对应的预测值,将按交易价格本息加上后续工程建设支出,回购股权。

第四笔收购——2012年,现金收购阳光凯迪所持五河电厂51%股权、桐城电厂51%股权,作价9618万元,溢价率51.59%。同样,凯迪控股也承诺利润不低于预期,否则会回购股权。

一下子装了25个资产,还不算啥。有意思的是,大股东凯迪控股还表示:旗下还有102个生物质能电厂,未来会适时再装入上市公司——这个故事,对分析师和韭菜们来说,可是相当劲爆啊。

一波并购下来,股价也顺势涨一波:

看到这里,我们要来算一笔账:连续收购25个电厂,花了多少钱?

答案是: 4.84亿元,且全部以现金结算。

不仅如此,收购回来的资产,只有5家是处于盈利状态,20家处于“半成品”状态,没有正式运营,这意味着,后期必须往里投钱。

这一点,自由现金流这个指标可以佐证。来看下图,自由现金流从2010年起,开始持续为负。这意味着,经营活动现金流已经无法连续覆盖对固定资产的投资。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甚至说,是凯迪基本面重要的转折点。

为什么这么说?

回想一下,凯迪在前两个阶段,虽然也在扩张,资金来源维系在银行长、短期借款上,但是,扩张步伐较为稳健,且现金流出主要是对外投资。

可是,到了2010年以后,凯迪的扩张节奏开始加快,连续并购25家电厂,且亏损居多。于是,这对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需求大增,经营活动现金流逐渐无法覆盖购置固定资产的现金流出,导致自由现金流为负,并且,这个缺口越来越大。从2010年的-8亿,扩大到2014年的-14亿。

一边是并购、对外投资,朝外支付现金;另一边是买来了“半成品”,还要不断往里砸钱。

如果说,之前还能依靠银行的长、短期借款,来维系资金周转。但到了这里,到了这一阶段,现金流的压力骤增,融资压力也剧增。

很明显的一个信号,在于:

2011年,凯迪开始寻求发债。且在2011年这一年,就连续发行了两次债券。

一是,2011年5月,发行7年期中期票据,募资12亿元;

二是,2011年11月,发行7年期公司债,募资11.8亿元。

新增大额发债,导致有息债务的规模持续亏大,已经高达营业收入的3倍多。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保障也越来越小,偿债能力不断下滑。

另外,我们对比一下同行2014年的偿债能力指标:

你看,资产负债率最高,并且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最低。而且,就从发债的期限来看,2018年将是偿债的集中兑付期(为什么爆雷,就是这个原因)。

不过,假如收购的资产能够高效运营,提高造血能力,或许会减轻偿债压力——然而,现实是残酷的。

2012年,就在收购后的第二年,25家电厂中,原本正常运营、只有5家可盈利的电厂:宿迁、万载、望江、五河、桐城电厂,都同时在2012年都出现了亏损。

于是,依照收购协议,凯迪控股最终回购了这5家亏损电厂。收回之后,截至2013年底,已建成发电生物质项目9家,在建12家,建成的项目中6家开始盈利,3家仍为亏损。

杯具了,并购的标的资产质量堪忧,怎么办?

— 06 —

资本运作,有戏吗

为了保证业绩持续增长,资本运作的“好处”凸显出来。既然上一轮收购了资产亏损,那干脆再来一轮并购吧。

于是,2014年,凯迪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并购,投资步伐迈得越来越大。这一次,接连向控股股东(阳光凯迪)收购了157家资产。包括:

1)2014年,现金收购控股股东旗下3家生物质电厂:北流、浦北、平乐等,交易作价2.07亿元。其中,只有北流一家电厂,是盈利状态,且控股股东承诺,若净利润低于预测利润的部分,以现金予以补偿。

2)2014年11月,定增+现金,收购控股股东等其他交易对手方持有的154家公司,交易对价68.5亿元,其中,现金支付37.1亿元,占交易作价的54%。

牛逼啊,一下子就注入了150多家资产,这大股东家底肯定很厚,韭菜们很看好。于是,股价再次应声大涨:

好,这波操作,钱又从哪里来?注意,融资的花样越来越多。

一是,定增——2015年,定增配套资金13.1亿元,用于支付并购对价。2016年,定增41.7亿元,用于林业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偿还银行贷款,生物质发电建设项目等。

二是,资产证券化——2015年,其以发电上网收费权等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管理计划,募集资金30亿元。

三是,股权质押——2016年,质押电厂股权,融资20亿元。

四是,融资租赁——2016年,融资租赁收到现金8.5亿元。

五是,信托贷款——2016年,以转让补贴电价收益,获取信托资金4.21亿元。

六是,发债——2016年9月,发行公司债融资10亿元,期限5年;2016年12月,发行公司债6亿元,期限3年。

花样融资,让2015年、2016年期间的融资规模明显增加。

相对应地,这些融资,依旧是为固定资产扩张“输血”。注意,2015年至2017年,自由现金流连续为负,同时,有息债务规模、短期债务规模已经分别是营业收入规模的4倍、2.3倍。

看到这里,债务风险已经相当大,当时借钱给它的债权人们,以及参与定增的机构们,不知是怎么想的。

另外补充一点,注意2017年这个时间点——2015年、2016年,融资规模飙升,在2016年达到历史新高,融资规模接近80亿。

然而,到了2017年,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断崖式下降,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近十年来,首次为负数。

这是为什么?

这意味着,钱难借了——因为,凯迪已将值钱的、能抵押的全都抵押,资产负债表里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账款、在建工程通通变为受限制资产,而没有被质押的在建工程也通过售后回租用来融资了。

这种竭泽而渔的窘状,让鹏元资产评估,在2017年8月,调低阳光凯迪的信用评级,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而阳光凯迪发债主体中的运营主体,正是本案,凯迪生态。

注意,这几乎是命悬一线的最后一次出逃机会。如果当时还没能跑出来,后面将是排山倒海般的坏消息……

— 07 —

跌落悬崖,天雷滚滚

1)实控人撤退、拟找人接盘

2017年11月16停牌,公告拟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2017年11月30日,其公告拟进行重大资产重组,处置非生物质资产,包括2015年收购的风水电资产和自有煤矿等,并可能导致公司控制权变更。

2)2017年年报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2018年4月23日,凯迪公告2017年度报告将延期披露,直到2018年6月,审计报告被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

审计发表意见基础为:2018年到期有息债务本息为147.53亿元,集中兑付压力大,同时,还有关联方往来余额不一致、关联方及关联方交易认定存疑、资产减值损失计提合理性等。

3)债券违约6.98亿

2018年5月7日,因未能按期兑付2011年发布的第一期中期票据“11凯迪MTN1”,构成实质违约,违约本息6.98亿元。

4)控股股东股票被冻结

2018年5月21日,控股股东阳光凯迪持有的股票,遭到北京、上海多地法院轮候冻结,该部分股票占总股本的28.53%,占阳光凯迪全部持股的98.11%。

5)被下调债务信用评级

中诚信证券评估公司同时下调凯迪债务信用等级,将“16凯迪01”、“16凯迪02”和“16凯迪03”的债项信用评级由AA下调至C。

2018年7月2日复牌后,股价连续二十四个跌停,大股东质押7.59亿股已跌破平仓线,但由于阳光凯迪股票已被多次轮候冻结,质押股票不会被强制平仓,也不会导致控股权变化。

— 09 —

惊天巨雷:预亏50亿

故事进展没有最坏,只有更坏——2019 年 1月 31 日,其披露了 2018 年业绩预告,预告显示,2018 年将大幅亏损,净利润预计为-50 亿元至-60 亿元。大幅亏损的原因包括:

1)2018 年 5 月,中期票据兑付违约,信用评级下调,融资通道全部关闭,于是,更大规模债务违约连锁式出现,导致2018 年财务费用上涨;

2)因流动性资金不足,旗下电厂大面积停产,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3)部分在建电厂受制于资金压力,与项目所在地协商终止电厂建设,产生了较大金额的资产减值。

除了电厂等固定资产减值,2018年12月28日,其进行会计估计变更,调整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以便客观反映预期经济效益的流入。

变更后的会计估计明显更加谨慎,一方面计提范围从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扩大至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另一方面大幅提高坏账计提比例。

而这样的变更,也势必会大幅影响2018年的盈利水平。

上述事项,基本与2017年、2018年三季报亏损原因一致。从2017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到债券实质违约、信用评级下调,资金链紧张进而导致经营受困,凯迪生态整体陷入恶性循环。

业绩预报公布后,其直接跌成仙股,当天股价0.98元/股,较历史最最高点的11.38元,跌幅高达91%……

……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