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投资与实业之间究竟有没有区别?
时间:2019年07月11日 21:38:00 浏览:次
[摘要] 价值发现功能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PE来表达。
正文
2019年07月11日 21:38:00
一直是我在股市投资中思考的问题。有观点说,以实业的眼光去进行股票投资,这大抵是对的,但是这种实业眼光,在我看来更多的是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对一家企业的商业模式以及长期竞争优势进行研判,进而得出是否值得长期投资的结论。但是在估值问题上,我觉得资本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有“价值提前发现”功能(这个词儿也是我本人的发明,从未见投资大师有过这方面的论述),而这个价值发现功能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通过PE来表达。因此,单纯地依PE高低来界定一家企业的估值是高是低,就难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先看一看美股:
苹果:今天市值9203.07万美元,市盈率15.46倍。
亚马逊:今天市值9611.89亿美元,市盈率95.42倍。
谷歌:今天市值7750.19亿美元,市盈率25.22倍。
为什么同样是科技平台式公司,其市盈率差距如此之大呢?难道说亚马逊的估值就果真疯狂了吗?粗略分析,我觉得主要还是来自于其基本面和成长性的不同:
第一家苹果,其营业收入,2012年1565.08亿美元,2018年2655.95亿美元,7年复合增长7.84%。其净利润,2012年417.33亿美元,2018年595.31亿美元,7年复合增长5.21%。
第二家亚马逊,其营业收入,2012年610.93亿美元,2018年2328.87亿美元,7年复合增长21.08%。其净利润,2012年为负的0.36亿美元(2014年为负的2.41亿美元),2018年100.73亿美元。
第三家谷歌,其营业收入,2012年460.39亿美元,2018年1368.19亿美元,7年复合增长16.84%。其净利润,2012年107.37亿美元,2018年307.36亿美元,复合增长16.25%。
这三家中的亚马逊和谷歌,就是近年来被巴菲特错过的公司。2018年,亚马逊营业收入增长30.93%,净利润更是强劲增长了232.11%。而谷歌营业收入增长23.42%,净利润增长142.74%。苹果最近7年相比于亚马逊和谷歌要逊色得多,2018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皆乏力,但却是巴菲特的重仓股。实际上,苹果增长最好的时光是2005-2012年。以7年为一个时段,苹果营业收入2005年139.11亿美元,2011年上升至1082.49亿美元,7年复合增长34%。而净利润2005年仅13.35亿美元,2011年上升至259.22亿美元,7年复合增长53.32%。指数型增长特别显著。但是,在那个7年里,巴菲特却明显地错过了苹果。
(以上收入利润增长数据及分析,来源于一只花蛤,即姚斌老师的新浪博客,原文题目为《价值投资的范式演进》)
其实还有一家公司,即微软,更值得让人思考:今天市值1.05万亿美元,市盈率63.33倍。微软错失移动互联网后,市场普遍认为都认为它不行了,结果云业务拯救了微软,其今天的市值居然跃居业内第一位!
我们知道,芒格也曾经坦诚错过亚马逊是一个错误。但是究竟为什么投资大师错过了呢?大师们似乎并没有言明。我猜想,对近些年亚马逊这种科技网络平台式公司的出现与迅猛发展,大师们不可能不发现不关注,然而其在初创阶段,有的可能是正处于烧钱阶段(如2014年亚马逊的净利润还是负的),有的可能市盈率估值一直高企,让这些投资大师们一直难以下手。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猜测,不足为据。但是,这事儿足以引起我们进行深度思考。
我们再看一看我大A股:
爱尔眼科:今天市值960.50亿,市盈率95.20倍。
通策医疗:今天市值284.09亿,市盈率85.54倍。
首先申明,面对如此高的静态市盈率估值,我本人也是被“吓倒“的,当下也是难以接受的。这其间也不排除有资金炒作,或者机构资金扎堆的嫌疑,但是我们回溯历史数据,这两家公司的市盈率少有在40倍以下交易的(爱尔眼科的封刀门事件是个例外),然而多年下来(通策2006年“从医”,爱尔眼科2009年上市),它们却走成了十足的大牛股、长牛股。我们看其收入与利润增长数据,近几年也确实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增长(爱尔净利保持30-40%的增长、通策净利保持50-60%的增长)。不仅如此,两家企业还有体外医院培育成熟后装进上市公司的预期。同时,两家公司又处于十分好的赛道(想一想中国的国情就能够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按照极其苛刻的估值标准去评判,等待的结果一定会是错失。
虽然我们可以用“宁可错过,也不可做错”这句广为流传的话来安慰自己,但是我认为自己作一些深度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即究竟是自己错了,还是市场错了呢?
我认为,固然有时有市场错的一面,但有时也可能是我们自己错了。我们常说市场先生是愚蠢的,但这是就短期而言的,但是就长期而言,市场先生有时也是一个聪明的家伙,其聪明之处,我个人认为,就在于这个“价值提前发现”上。——当然,可能有人会说,这个“价值提前发现“不就是人们所说的预期吗?有道是“炒股就是炒预期”,但是我认为用“价值提前发现“这个词儿,还是相比“预期”这个词更准确,因为“炒预期”那是炒家们的专用语言。
明白了市场具有价值提前发现功能这一特点,对于我们打开自己的估值思路,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估值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如何结合时代的伟大特征(优秀伟大企业常常离不开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自己的国情,想一想美国近些年出现的这些科技网络平台公司,这一点也很重要),结合企业所处的赛道、所构建的商业模式以及长期竞争优势等因素,进行艺术地处理,永远是考量一个投资人的商业洞察力的。
这里,还是引用成长股的大师费雪的一段话,我觉得他说的这一段话十分值得令人深思:
“不要以为公司的市盈率高,就表示未来的盈利增长已经在股价上得到反映。”
这是费雪的思想最精彩的地方。
费雪的解释是,“一个好的企业,会连续的成长,表面看,x公司的目前的PE是市场平均的两倍,似乎是价格太高,以为透支了未来的成长。但是这个企业未来的成长也许更快,因此目前高于市场2倍的估值还是很便宜的。”
当然,费雪也同时告诫:
“也需要注意,选择高市盈率的成长股,一定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并配合严格的投资纪律,在成长被证伪时,迅速承认错误、果断抽身。”
是的,我们要注意,费雪是成长股的投资大师,或者说是成长股投资的鼻祖。我所说的这种“价值提前发现功能”,其实主要是发生在一些真正的成长股(或者伟大优秀的企业)身上,尽管识别起来有很高的难度。
这里,我再说一遍,我并不是为爱尔眼科、通策医疗这样的高市盈率估值进行辩护,同时,我也深知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也不是美国的谷歌、亚马逊,相反,我也认为,当下这种高估值持有或观赏尚可,而买入是我无论如何接受不的。但是,毕竟这种类型的投资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估值上的思考(比如,再往后想五年十年,它们究竟会做到多大市值呢)。我认为,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地方。
文 闲来一坐s话投资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