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31载跨越N个赛道,一直在赢自己

时间:2019年12月10日 17:08:23 浏览:

[摘要] 先赢自己,长赢对手。

正文

2019年12月10日 17:08:23

先赢自己,长赢对手。

文 | 华商韬略 徐艳丽

跟对手竞争,最后越打越像。跟自己竞争,越打越超出想象。

【9年16亿】

12月7日,上海世博中心银厅,2019中国平安中超联赛年度封将。

火神杯第八次被广州恒大捧回,最佳球员保利尼奥等十五项大奖慰藉着这一年焦灼的中国体育人。

陪跑了整整6个赛季1400多场比赛的中超最长冠名商中国平安集团,橙色的logo已成球场烙印。

2014年来,这家中国最大混合所有制金融集团总计投入10亿多资金赞助中超联赛、中国之队和足球青训,未来三年将继续以每年2亿资金支持足球事业。

9年16亿,平安给中国足球带来的不止“平安”。

从为男女足国脚定制千万级“黄金腿”保险赔付方案、为中超提供赛事全程健康医疗保障和金融服务,到以AI、OCR(光学识别)、云计算等技术推进智能赛事与智能场馆构想;

从开展超240万足球少年的海选竞赛、输送超100名中国足球小将逐梦欧洲顶级俱乐部豪门球星,到覆盖100多所平安希望小学、每年200+场足球活动的全国性足球公益工程。

有球迷评价平安是“事最少,钱最多”的赞助人,不染指业务,不插足赛事,一个标准高富帅东家。

经验丰富的金融保障,多年大数据研发与后援平台提升体育服务,年轻化的粉丝运营与球迷服务理念,这些促成了金融巨头与中国足球的最佳CP。

2016至2019年,平安为中国之队(男女足国家队、青少年男女足国家队等)提供的运动失能险等险种保额每年从10亿~14.2亿不等,最高达人均1070万额度,运动员受伤下场后平安人员陪同治疗,全程垫付。

“平安时代”的中超和足球青训,默契互信,因超长合作得以创新一系列定制化保障方案、深入规划很多基础教育工程。

伴随体育改革越走越艰深,2019年平安提出中国足球“先赢自己”的价值观。

在举国寄望一场体面胜利的时刻,这四个字给承压下的中国足球一个当下可能是最务实、踏实的目标。

先赢自己,修炼内功。一种看似隐忍内向的价值观,是对足球竞技精神的自励,也是平安发展历程中一再被验证、不断造就卓越与突破的生长力量。

【蛇口春雷】

深圳,1988年5月。

由蛇口工业区创始人袁庚亲手批复,时任蛇口社保公司经理助理马明哲从深圳到中南海跑了整整两年多,费尽周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

在国人目不识“险”的年代,马明哲和12个员工每天骑自行车到处推销,客户一脸懵地问:你们卖的保险柜什么尺寸?

没市场,没特权,没人信。

在天津,平安还没开张就被泼上“非法经营、皮包公司”的脏水,被防贼一样轰出办公大院,业务员“假装患者儿子”潜入当地发展计划委员会老主任的病房里说明情况,才把营业执照办下来;在长三角,有同业拍着桌子说“一定要把平安赶出去”。

襁褓时代的平安,以总经理带着全员走街串巷赔笑脸的“厚脸皮”,铆足劲儿钻出了一片天。

1991年,平安保费第一次突破亿元。萌发中的中国保险市场在北京中国人保、上海太平洋保险之外,在深圳蛇口炸响一记春雷。

两年后,平安迎来第一个五年节点,以财产保险为突破口,这支轻卒锐兵五年内在全国20余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

从香港到美国,从哈尔滨到乌鲁木齐,公交车身上突然出现的“中国平安”标志,让乘客们纷纷打听这是一家什么公司。

1993~1997年,从无到有的平安进入第二个五年大考:主打团体险的产险业务增长放慢,而面向个人的寿险业务,在当时人均年消费一千多的中国十几亿人中尚无群众基础。

是油田还是穷涸?探一脚再说。

产、寿分设,开启个人寿险营销革命,初登潮头的平安借鉴友邦等外资保险公司运作经验,率先在中国寿险市场打响发令枪。

▲1994年,中国平安诞生了国内寿险第一单

在素来奉行“绝不先开第一枪”的国内同业观望之际,平安头一个踩中了寿险富矿。1995、1996两年,平安寿险如入无人之境,激增的营业数字一度引发内部业绩竞赛。

上海营销员暴增2000多人,北京分部两个月收回2亿保费,五个月后,平安拿下全北京51%的寿险市场,“首都半壁江山被打下。”

1996年,平安公司平均每个月涌入7000名新员工,一批具有猎豹般开拓热情的年轻人们推动寿险保费一年后猛增至50亿。

1998年,平安成立第十年,寿险业务规模突破百亿,员工总数12万。从产险到寿险的大胆跨越为第二个五年结业交出惊艳答卷。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短短十年,全国保险看平安。

然而内外庆功之际,也是在这一年,日益臃肿的分支机构带来的大企业倦怠病,以及多年迅猛发展留下的业务透支,成为阻滞平安继续前行的两大暗疾。

【天生“不安”】

改革,改革,改革。

进入第三个五年的平安再次遭遇初生时的窒息感。

1998年平安寿险突破百亿大关、保费大增,看似繁荣的背后,前两年盲目增员的平安在扣除人力与运营费用后,居然爆出亏损!

“老保险公司纷纷改革创新,新公司都野心勃勃以平安为超越目标,还有国外那些虎视眈眈的保险巨擘……”一次内部会议上,马明哲对所有干部发出警示:

满足于现状是平安最大的危机!

产寿险业务还在增收,但对轰鸣向前的平安而言已然不够。12万员工兵多将广,但对身大体虚的平安而言已然成累赘。

一张改革大网在平安内部收紧。

纵向上,产寿险之外,养老险健康险及投资、证券等多组合业务加快上马。对标花旗、汇丰等国际大金融巨头做强路径,马明哲抱定了平安要走综合金融集团的发展战略;

横向上,集团内控、财务、人力、考核系统全面“消肿减肥”,总公司部门数从12个减为8个,由麦肯锡协助重订国际化KPI法则,减亏损产品,减长期亏损客户,减绩效低的业务员。

小到一张稿纸的正反面使用,大到后台升级与全员持股探索,那段时间平安公司的培训、内刊、领导讲话都是涉及变革的内容,以致部门和机构一把手们见面都是问:今天你变了没有?[1]

第一家聘请国际会计师审计的保险企业、第一家大规模引进海外专业人才、第一家投资连接保险产品开发、第一家走综合金融经营的道路、第一家引进外资股东的保险企业……

这场持续数年的转型,平安没有也无法模仿当时国内任何一家大企业经验。它自己就是中国三大保险公司之一、中国最大混合所有制保险企业,必须靠自我进化写出一个不可复制的中国金融创新孤本。

创新,这个今天已失去神迹的词,在当年改革环境下代表着太多步步为艰:

为吸收摩根、高盛两大“华尔街之狼”入股,平安与两方代表封锁在酒店24h昼夜不息谈判,高盛女银行家最后谈哭了;为收回分支机构股权、实现资产一体化,平安到了和当地政府拍桌子的地步,“吃饭时菜都上了,双方谁都没动筷子,直接都走人。”

为了坚持国际金融业验证成功、但在国内没有先例的综合金融模式,平安在国家要求银行、证券、信托和保险必须“分业经营”的政策下,顶住压力7年不拆,吞下的苦果是“新产品报上去,一个都不批,新机构报上去,也一个都不批。”[3]

2002年,经过7年漫长的政策酝酿,国务院终于批准中信、光大、平安为3家综合金融控股试点集团。

次年,平安完成分业重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正式更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形成了以保险、银行、投资为三驾马车,证券、信托、个人信贷、理财与海外业务为一体的金融保险集团架构。

2004年6月,平安集团登陆港股,募资143亿港元,总市值800亿港元。

政策的放宽,资本的加持,让一直身缚“捆仙锁”的平安鼓翅腾飞。2004年后,平安一步步集齐普遍意义上的“金融全牌照”(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租赁),先后创新培育出:

中国最大信托公司,中国最大信用卡发放银行,中国最大年金规模养老金公司,中国保险业最大规模投资全球性金融机构,A股全球最大保险公司IPO(2007年)……

窄门已过,莽途在前。

2008年,平安诞生第20年,年营收1398亿,总市值突破千亿美元,一举挺进《财富》世界五百强。在是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平安排名第293位,名列中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第一。

2008年之后,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

“奔三”的平安大步走在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变革最前列,打造出陆金所、万里通、平安好车/好房/好医生等一批覆盖衣食住行玩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矩阵。

在逐步夯实综合金融集团的业务基本盘后,最近五年,平安再跨道,开启向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服务集团的4.0进化。

立足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个聚焦点,搭建金融、医疗、住房、汽车和智慧城市五大支柱,如果原来的平安是交叉联通的金融树,将来则会加速完善为一体多翼的科技生态圈。

【先赢自己】

2018年财报显示,平安全年实现净利润1204.52亿元,是第一家利润超千亿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集团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达 3.03 万亿元,总资产规模7.79万亿元。资产与营收规模位列国内前三、全球金融业第四。

从蛇口一方小小的创业试验田上生长出全球第四大金融巨擘,从深圳一家小型保险公司,发展成国内金融牌照最全、业务最广、控股关系最紧密的金融集团。

回顾平安31年,有人觉得很“神”,它几乎踩准了中国所有经济周期——

80年代抓住改革开放的制度与人口红利,成立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90年代外资涌入、产权改革,它在保险业第一个引入华尔街投行资本支持,引入国际管理法提高企业效率;

世纪之交,中国入世,它抓紧全球化趋势从保险向银行、投资扩张,沪港两地上市、跻身世界500强;最近十年又坐上互联网快车,开启金融和医疗科技创新,搭建五大生态……

▲2013年,马明哲、马化腾、马云在“众安保险”启动仪式现场

袁庚曾说,平安是蛇口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最好的传承者之一。麦肯锡合伙人鲍达民评价,马明哲是他见过最具战略远见的商业领袖,“总能比别人看的更远”。

人们看到了平安的轨迹,但无法复制奇迹。人们看到了“矮破小”企业成长为金融巨头过程中的一次次时代洪流助推,却无法解释它总能抓住、利用时代拐点完成自我蝶变的“玄机”。

平安的基因里,涌动着每一步都追求更卓越的永恒“不安”。它最大的对手是自己。

从1.0到4.0,自我突破是这家企业一种报时般存在的危机感,每次企业刚刚创下新奇迹、爬到新利润高地,引得同行跟进追随时,管理层就开始焦虑探求下一条增长赛道。

不知满足鞭策出它的N个赛道。

从产险到寿险,从寿险到养老、健康,从保险跨足银行,从投资延伸到汽车、房产、AI、大数据和智慧城市。

没有人逼着它走,很多业务一骑绝尘,但总是自己跟自己打擂,“去年的马明哲领导不了今年的平安”,越平坦的路管理层越不踏实,越崎岖的路越是斗志昂扬。

成长饥饿感让它总是抢着吃螃蟹。

率先成立股份制公司,全国开疆拓土、八年分业长跑,到引入投行资本、探索综合金融,跨入银行业、麦肯锡管理改革、H股A股上市、金融科技转型……

因为先锋业务开拓和不按套路出牌,常常摔跟头,被枪打出头鸟,但自我进化永不停。

与自己竞赛31年。

平安像一支从弱小走向强大的足球队,跌倒爬起,实时调整阵型,任何时候不放弃射门的欲望;永远跑动、永远进攻,得分的下一秒开始谋划下一个进球,不管对手和比分,只要赢自己。

赢自己、危机感,这两种没什么玄机但充满力量的生长意志,是平安永续壮大的本能动力,也是今天有条件也有弹药、还有亿万球迷支持的中国足球事业,在当下改革期需要自励、自信的踏实发展观。

2018年5月27日,平安成立三十周年,马明哲在司庆日致辞上追问180万平安员工:平安的初心是什么?

“铭记拓荒岁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胜不骄败不馁、“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中国保险业得到全社会认同”……

“平安永远在创业。”马明哲很久以前就总结过平安之魂:

如果有一天我们失去了进攻的勇气,失去了挑战困难的决心,这个平安就不“平安”了。

这种时时刻刻萦绕心头的战斗欲望、对卓越的苛求和无法安逸的紧迫感,被平安灌注入对中国足球青训和足球基层教育事业的支持——

从娃娃抓起,带领一批批心有热爱的足球少年,从基本功学习、苦训、成长,直到将来有一天走上赛场,打赢对手,长赢自己。

参考资料:

[1]《大道平安》 王禾生著 中信出版社 2008-11版

[2]《平安心语》 马明哲著 中信出版社 2010-06版

[3]《“金融巨无霸”平安的执行力和协同性从何而来?孙建一:综合金融不是牌照的堆积》界面 张晓琪 2018-08-28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