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经济圈终于定调 这些板块将有表现?

时间:2020年01月06日 08:35:00 浏览:

[摘要] 1月3号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重点研究了两个问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正文

2020年01月06日 08:35:00

2020年伊始,画在成渝之间的这个“圈”燃爆了朋友圈,这个西部人口最为稠密、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携手合作,唱一出新“双城记”,官方定调,除东部沿海的三大城市群之外,成渝双城经济圈,将成为带动中国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1月3号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重点研究了两个问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在年度首次的财经会议就对量大区域发展作出部署,规格和分量不言而喻。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两年,重庆市突然成为了一座游客们眼中的“网红城市”,洪崖洞、李子坝“穿楼”轻轨、长江索道等景点吸引了一大波游客前来,而川渝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成渝城市群体量的迅速提升。虽然成渝城市群并不涵盖川渝两地的全部行政区划面积,但是包括了绝大部分。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成渝城市群占川渝两地总和的大约90%。

而自2016年《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以来,成渝城市群的“战斗力”与日俱增,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外界普遍看好其早日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同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呼声也从未停止。那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出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哪些城市以及资本市场的哪些股票将收益?

川渝大变局

有意思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首次亮相,是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起出现的。早在去年9月,高层就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11月的上海进博会期间,又再次明确提出,将继续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的国家战略。而山东半岛城市群,被明确为这次国家战略的龙头作用,主要城市是济南和青岛,都处于沿海地区。

而不同的是,这次首次亮相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内陆,它分布的“长江防线”上,有着3个重量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它们分别位于长江的下游、中游和上游。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看来, 北纬 31°正好穿过长江流域,同时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经济分界线,这是一条中国城市发展的 " 长江防线 "。

成渝城市群的成长历程中,只有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显然不够,“中部塌陷”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3 年前,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该城市群正式被赋予历史定位: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平台,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同时,还明确了两个时间节点:2020 年,成渝城市群基本建成国家级城市群;2030 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去年以来,从川渝高层的互动到中间地市的行动,都试图尽快在成渝之间形成更为有力的支撑。

比如,2019年7月10日,在推进川渝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座谈会上,四川和重庆签署了3个合作协议,包括《深化川渝合作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方案》、《关于合作共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框架协议》、和《共建合作联盟备忘录》。

简而言之就是,川渝接下来要在“成渝城市群”、“陆海新通道”“合作联盟”上一起发力。自此,总算是看到多年来川渝最高层及团队坐在一起,全力“合谋”的时代到来。重庆和四川都拿出了诚意。

毕竟,内陆省份和城市如果再不“合谋”,哪怕GDP数据看上去很美,始终是无法和东部、沿海城市匹敌的。如今第四大城市群落子川渝已无悬念,从很多指标上来说,成渝城市群尽管并不占优,但从人口、发展潜力、空间区位,以及城市地位上来说,重庆、成都的综合地位,是内陆其他城市群无法比拟的。

比如,截至2017年末,我国9个特大、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天津、成都、南京、武汉)中,除了重庆、成都、武汉,全部是东部、沿海城市。而唯一的3个内陆城市,川渝地区占了2个。

如今,川渝两地GDP已经突破6万亿,川渝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成渝城市群体量的迅速提升。其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放在整个西部乃至整个内陆开放战略高地的层次上提出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常见的说法是 " 内陆开放高地 ",这个地位其实不只一座内陆城市拥有,但这次成渝是明确了 " 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战略地位明显提级。

按照规划,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包括:重庆市的全境,四川省除西部三个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以外的所有城市。城市群涵盖的区域,大致相当于地理概念上的四川盆地,面积超过 18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亿人,GDP 近 6 万亿元。

虽然总体经济规模、一体化等多方面与东部三大城市群存在差距,但是,成渝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地位十分显著,尤其是在新的开放格局下,成渝城市群区位发生很大变化。易小光表示,新的经济地理格局中,成渝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增长新的动力源。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提出的建设目标是“世界级城市群”。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5个,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英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十三五”规划提出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如今又多了一个。

对此,成都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霞认为,尽管目前还有很大差距,但没关系,我们可以确立这样一个目标,关键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差距在哪里,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特点和阶段的实现路径。

成渝城市群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双核城市群,不可能套用别的城市群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在这个双核城市群里,除了要处理好极核城市和其他区域之间的关系,让要素和经济流量进得来、出得去,而且下面要接得住;更核心的是要处理好两个极核之间的关系。

我们经常说成都在四川省内“一核独大”,成都和重庆在成渝经济区“双核独大”,但其实任何一个极核和其他城市群的极核城市相比,实力都还相差甚远,就是成都和重庆加起来距离别人一个极核的实力都还相差甚远,所以我们认为他“对内是独大,对外却不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集成重庆和成都两核的力量,共同把这个核心进一步做强。

作为极核城市,最重要的是塑造核心的功能。以前成都和重庆,四川和重庆也谈过很多合作,但方方面面涉及太多,这样的合作,如果一蹴而就的话,其实难度非常大。我们觉得要聚焦,就聚焦在几个核心的功能上,包括要素配置的功能、创新的功能以及开放的功能。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认为,在推动国内经济格局演变过程当中,成渝城市群将会成为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

区域协同发展能够形成一体化市场,降低经济体之间的运行成本和制度成本,促进区域经济体做大做强,从而提升引领力、聚集力和辐射力,促进要素集聚流动。

我们有广阔的发展福利,这个广阔发展福利不仅是西南,不仅是整个西部,而且应该看到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同时,推动成渝城市群发展,国家层面规划和两省市发展规划要有机融合,推进市场的开放性和一体化、政府竞争的开放度和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并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历史人文人本主义的城市化策略,注重区域流域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合作共享机制的形成。

成都也罢,重庆也罢,一定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这些概念股将收益于经济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出现,也将给二级市场的投资带来一些机遇。那么,哪些区域性概念股会因此获益呢?下面列出相关名单供投资者参考:

文 曹婧晨@环球老虎财经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