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和理解应收账款

时间:2020年07月06日 08:54:00 浏览:

[摘要] 应收账款为什么会产生呢?

正文

2020年07月06日 08:54:00

应收账款是指上市公司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业务,应向购买公司收取的款项,包括应由购买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负担的税金、代购买方垫付的各种运杂费等。这是一个简单地公司行为,把产品卖出去,未没收到货款,一边确认营业收入和应收账款,一边营业成本和存货结转。考虑到应付票据与应收账款区别较小,本节内容一起予以分析。

应收账款为什么会产生呢?

一开始的时候,大家互相之间不熟悉,一般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并不会产生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随着社会的发展,信用政策产生了。

信用政策有两个好处,一是赊销可以起到降价的效果,是扩大销售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从而增加公司销售额,提高市场份额;二是赊销可以减少存货积压,控制成本费用,存货积压过多会导致仓储费、保险费等费用增加。

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典型的企业发展路径是先利用信用政策快速扩张,这时候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均迅速膨胀,然后打败竞争对手,成为行业第一,就可以通过对上下游的控制收缩信用政策,这时候应收账款减少,应付账款增加,重新把现金控制在自己手里。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现在A股不少制造业的白马股均经历了类似的历程,比如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公司。

以格力电器为例,下表为格力电器1996年至2008年的应收账款、营业收入与及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趋势图。可以明显看到1996年至1999年,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一致维持在6%左右,2000年变成了18%,2001年达到了47%,2002年达到了46%,在2005年之后回落至20%左右。这就可以理解为格力电器从2000年开始放宽信用政策,迅速扩大市占率,成为行业领头羊,此后开始控制下游掌控话语权,降低应收账款占比。

数据来源:WIND,作者整理

当然,这种能掌握渠道话语权的例子并不多见,很多上市公司放开信用政策之后,基本上行业都演变成更激烈的厮杀,应收账款占比再也没有降下来,甚至成为压垮公司现金流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对于一家上市公司来说,应收账款多好呢还是应收账款少好呢?相信大家对此都没有疑问,当然是越少越好。为什么呢,因此应收账款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一是应收账款占用了公司的货币资金,降低了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使公司效益下降。由于公司的物流与资金流不一致,虽然在利润表中已经确认了营业收入和利润,但是在现金流量表中没有收回货款,同时公司需要垫交税款,比如确认营业收入时需要确认增值税,确认利润时需要确认企业所得税。应收账款占用了上市公司的流动资金,甚至可能会影响公司资金的周转,发生流动性危机,因此高应收账款其实是高风险。

二是应收账款夸大了公司经营成果,加大了管理难度。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的记账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当期赊销也全部记入当期收入,因此公司的帐上利润并不表示代表现金流入。此外会计制度要求公司按照应收账款余额的百分比来提取坏帐准备,坏帐准备率一般为3%-5%,因此应收账款余额越高,需要计提的坏账准备越高,会影响净利润,同时如果实际发生的坏帐损失超过提取的坏帐准备,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坏账损失。换句话说,即使上市公司计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但是依然存在坏账准备计提不足的风险。因此,上市公司如果存在较多的应收账款,你甚至可以理解为“虚增”营业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公司经营成果,增加了公司的风险成本。

因此,如何看待和分析应收账款显得尤为必要,有哪些具体的分析方法和路径呢?

首先分析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的关系,基本方法包括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动态分析通常比较应收账款的增幅与营业收入增幅,两者增幅理论上应该是同比例增长、是匹配的。对于成长股来说,如果应收账款的增幅大于营业收入的增幅,那么存在公司扩大应收账款来增加营业收入的可能性。静态分析通常使用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理想情形下该比例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该比例不断增长,那就是扩大应收账款来增加营业收入的可能性。

这两个指标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可以用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扩大应收账款增加营业收入的情况,如果存在,则需要提防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质量。同时静态分析即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可以进行同业对比,是一个可以横向比较的指标,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越低,说明公司对下游公司的议价能力越强。

举个例子,生产床垫的喜临门,其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2亿元,应收账款则从1亿元增长至11亿元,可以看到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一直在提高,由2010年的21%增长至2017年的33%,因此喜临门存在通过放宽信用政策增加营业收入的嫌疑。

数据来源:WIND,作者整理

那么喜临门的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究竟是高还是低呢,我们可以进行同行业对比。根据2018年半年报计算结果可知,在所有家居类上市公司中,喜临门的应收类余额占比非常高,行业排名第一,而同样卖床垫的梦百合,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约38%。当然上市公司客户群体不同,这个比例自然也存在差异,像尚品宅配、欧派家居等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比明显较低,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议价能力。

数据来源:WIND,作者整理

其次分析应收账款的质量。什么叫应收账款的质量呢,就是这个应收账款能不能收回来,或者应收账款能收回来多少。应收账款是需要计提坏账准备的,如果应收账款质量不好,那么可能需要计提大额的坏账准备,而坏账准备最终去向是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减少净利润。

应收账款的质量也有两种分析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关注应收账款的账龄。上市公司一般根据不同的账龄确定不同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账龄越短,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越低,因此理论上账龄越短越好,意味着公司给下游账期越短,应收账款收回来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年报附注里都会披露应收账款的账龄,不过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有些上市公司披露的账龄准确不高,需要我们谨慎对待。

第二种方法是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一般情况下,应收账款周转越快,代表应收账款质量越高。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越来越慢,投资者就需要小心了。

两种方法中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进行公司、行业对比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快,说明公司应收账款风险越低。而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政策也可以进行公司、行业对比分析,计提比例越高,说明公司应收账款风险越低。

举个例子,在乐视网还没出事的2017年半年报里,应收账款账龄显示,大于1年账龄的应收账款高达16.63亿元,占应收账款的比例高达16.46%,这个比例已经预示了应收账款出大问题了,也难怪2017年底计提了大额的资产减值。换句话说,账龄忽然变长,可能意味着部分客户已经违约了,那么公司计提坏账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数据来源:乐视网年报

再举个例子,中联重科2016年的应收账款明细显示,其1-3年应收账款高达93亿,但是坏账准备计提的余额只有8亿左右,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不到10%,比较偏低。于是2017年年报披露时,公司表示增加计提坏账损失60亿,导致了该年度业绩大幅下滑。其实这个雷是可以避免的,看中联重科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你会发现从2013年至2015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明显增加,因此这个应收账款肯定是要出问题的,意味着很多账款可能收不回来要计提减值啦。

数据来源:WIND,作者整理

再次分析应收账款的构成,也就是上市公司的客户。这个主要是去了解客户群体是什么人,是否是关联方,欠钱的公司偿债能力如何?不过上市公司最多的也就披露一下前五大客户,大多数还不披露客户名称,因此做好客户分析很难,只是一种补充思考。

最后分析应收账款坏账政策。一般可以通过同行业公司对比来判断公司坏账计提的保守还是激进,对于我们从净利润角度考虑的投资者来说,坏账准备计提越充分越。

比如中国中铁和中国建筑,两家上市公司均以建筑施工为主业,但是两者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差异较大,中国中铁和中国建筑1年以内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分别为0.5%和5%,很明显中国建筑比中国中铁计提的坏账更充分,应收账款发生大额减值的可能性小很多。要知道,两家上市公司规模非常大,应收账款余额非常高,如果按照1000亿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余额估算,中国中铁和中国建筑的坏账准备分别为5亿和50亿,差了10倍呢。

同时,应收账款坏账政策变更也是利润调节的手段之一。由于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政策直接影响公司计提坏账准备,直接影响净利润,因此可以通过降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减少计提坏账准备,增加净利润。

举个例子,麦达数字2018年8月披露更改公司的应收账款会计估计政策,3个月以内应收账款的坏账计提比例从5%降低至0.1%,6(不含)-12个月的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从5%提高至10%。看似一个提高一个降低是不是挺合理,但是考虑到公司应收账款账龄主要为3个月以内,所以公司表示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将增加2018年半年度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558.32万元,占2018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8.38%。

应收账款虽然是信用政策发展的产物,但是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效应,在投资时尽量选择应收账款少或者占比低的上市公司。当不得不面对应收账款时,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了解和评价应收账款的风险:一是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二是通过账龄和周转率分析应收账款的质量,三是关注应收账款的客户及关联方款项,四是注意坏账计提政策,提防通过会计估计调节利润的情形。

文       初善投资

作者不愿公开自己是否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