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人口小县机构改革成功的难度很大
时间:2023年02月06日 09:56:10 浏览:次
[摘要] 要想全面推动机构改革,需重点要抓好两大方面的工作
正文
2023年02月06日 09:56:10
日前,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对外公布了“人口小县机构改革”进展,引发舆论热议。据娄烦县委组织部提供的信息,改革后,全县9个县委机关减少至6个,26个政府部门降至16个,133个事业单位则削减了29个。
而在此前,忻州市的河曲县、吕梁市的石楼县已经公布了机构改革方案,方法大致相同,亦即由县委、县政府副职领导兼任重要部门的一把手,再在部门设立一名常务副手,主持日常工作,县委、县政府的职能部门则通过合并,成立多个大部门。如娄烦县的改革方案就是,县委副书记兼任县委办主任,常务副县长兼任县发改工信和科技商务局局长,其他副县长分别兼任县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局长、县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县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局长。而娄烦县的常住人口为8.86万人,不及经济发达地区一个规模较大的镇。
人口小县加快机构改革步伐,减轻财政负担是必须的。否则,县级财力根本无法支撑庞大的政府机构。即便有财政转移支付提供帮助,也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无法协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必须对政府机构进行大力度的改革,才能减轻财政压力,减轻企业负担。
问题是,这种以下向上的机构改革方式,探索一些改革经验和路径是可行的,也是需要的。但是,要想取得成功,却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没有多大可能。要知道,在上面没有全面机构改革的情况下,单靠下面改革,是很难向纵深推进的。就算改革方案再科学、再合理,也可能推不动、进不了,也无法取得改革的应有效果。更多情况下,山西人口小县的改革,只能在自己可以掌握的工作范围内减少摩擦、减少扯皮、减少各种会议。因为,县领导与县领导之间都可以以局长的身份直接沟通工作,不再需要层层汇报、层层开会商量,大多可以一竿子到底了。只是,从职能的要求来看,却很难提高效率,很难应付得过来。
有句话说得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也就是说,下面把机构设置得很合理,实行真正的大部制,有效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可是,上面没动,上面仍然有很多部门,就意味着下面的一个机构,需要应对上面若干个机构下达的工作任务、制定的工作计划、提出的考核要求、面临的考评结果。以发改工信和科技商务局为例,与上面对应的部门有发展改革、工信、科技、商务,或许还有统计等,这些部门都会给下级布置任务的,都会经常有领导下来检查的。那么,作为兼任局长的县领导,能够应付得过来吗?如果不接待上面部门来的领导,会不会在项目、资金、考核等方面吃亏呢?如果都去接待,县长们忙得过来吗?就算主要领导不出面接待等,目前的人员能够应付各种考核和评比吗?
这也意味着,机构改革对地方来说,还是要等待上面的改革方案出台,才能更好地改革。上面小部制、下面大部制的方式,只能在下面能够承受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效率。如果下面的承受力不足,上面的改革力度不大,机构没有有效减少和合并,下面的改革就只能停留于现状,只能在小的方面做文章,最多也就是目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效果,而起不到机构改革的效率。
从目前来看,要想全面推动机构改革,重点要抓好两大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就是要靠顶层设计。亦即在中央层面建立大部制,中央层面精简机构、减少人员,把职能该合并的合并,该优化的优化,该简便的简便,地方可以依据中央大部制的要求,进一步精简机构、合并职能、减少人员;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公务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眼下的市、县两级机构,最大的问题不是机构多,而是人浮于事的现象比较严重,职能不清晰,职责不明确,责任难落实,公务员进了门,只要不犯错误,就永远是“金饭碗”。提拔上也是如此,到了领导岗位,就基本可以只升不降了。慢慢地,那些有能力、有担当、有魄力的工作人员,由于没有岗位,无法得到重用。优秀的年轻人,则需要千军万马走独木桥地参加公考,才有希望成为一名公务员。自然,机构改革也就只能产生眼球效应,而无法形成改革效应,无法让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服务水平真正得到提高。只有公务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才能真正让公务员紧张起来、危机起来,才能不断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水平和素质。
作者不愿公开自己是否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