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家的思维导图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14:00:32 浏览:次
[摘要] 《投资家的思维导图》 你以为在资本市场赚钱只靠运气?大错特错!其实每一次财富的爆发,都暗合着一套精密的价值逻辑。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这本《投资家的思维导图》,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你对投资认知的全新大门,他的副标题“捕捉十年十倍的投资机会”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如何在资本的海洋里,找到真正能带来巨额回报的“大鱼”。 在资本市场这片变幻莫测的海洋中,机构投资人、个人投资者就如同出海捕鱼的渔民。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熟知大鱼出没的海域,掌握鱼群活动的规律,往往能满载而归;而缺乏经验的“新手”,即便频繁撒网,也可能一无所获。《投资家的思维导图》就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渔民”精心绘制的“出海地图”,哪怕你对投资毫无兴趣,也能从中洞察到经济发展的脉络——顺着资本的流向,我们能清晰看到市场中价值成长最快的领域,读懂经济起伏的底层逻辑。 这本书的作者姜昧军,是一位兼具深厚理论功底与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金融人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二十余年,曾掌舵寿险公司、证券公司,管理资金规模超千亿。他和团队耗时研究2011 - 2021年中美资本市场里股价涨幅超十倍的公司,发现这些“十年十倍
正文
2025年05月08日 14:00:32
《投资家的思维导图》
你以为在资本市场赚钱只靠运气?大错特错!其实每一次财富的爆发,都暗合着一套精密的价值逻辑。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这本《投资家的思维导图》,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你对投资认知的全新大门,他的副标题“捕捉十年十倍的投资机会”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如何在资本的海洋里,找到真正能带来巨额回报的“大鱼”。
在资本市场这片变幻莫测的海洋中,机构投资人、个人投资者就如同出海捕鱼的渔民。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熟知大鱼出没的海域,掌握鱼群活动的规律,往往能满载而归;而缺乏经验的“新手”,即便频繁撒网,也可能一无所获。《投资家的思维导图》就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渔民”精心绘制的“出海地图”,哪怕你对投资毫无兴趣,也能从中洞察到经济发展的脉络——顺着资本的流向,我们能清晰看到市场中价值成长最快的领域,读懂经济起伏的底层逻辑。
这本书的作者姜昧军,是一位兼具深厚理论功底与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金融人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二十余年,曾掌舵寿险公司、证券公司,管理资金规模超千亿。他和团队耗时研究2011 - 2021年中美资本市场里股价涨幅超十倍的公司,发现这些“十年十倍股”绝非靠投机炒作,它们背后都有清晰的价值增长逻辑,总结起来就是四种类型:滚雪球、泥石流、高周期和硬科技。今天,我们重点拆解前三种极具代表性的类型。
先来说说“滚雪球”型公司,这个概念是因着股神巴菲特而广为人知。巴菲特眼中的滚雪球型企业,就像永不停歇的复利机器,能在漫长岁月里持续、稳定地创造收益。经典案例就是可口可乐,从1988年被巴菲特重仓持有至今,1986 - 2021年的35年间,股价暴涨33倍,年均涨幅近乎**,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的16倍涨幅。巴菲特曾说:投资这类滚雪球型的公司,最开始的时候,雪球可能很小,但是只要往下滚的时间长、粘住的雪花多,雪球最后就会变得很大。而想要滚出一个很大的雪球,关键就在于要找到很长的坡,还有很湿的雪。
放在中国市场来看,“很长的坡”指的是行业具备极强的抗变革能力,这里敲下黑板补充一下,比如说科技板块经常出现颠覆式的更新换代,比如说以前的BB机,大哥大,很多老款的电子产品直接就没了,所以科技领域一不符合长长的坡,二不备具抗变革能力,你像手机一年一个新款,更新换代这么迅速,更不会是巴菲特眼中的雪球型公司;
那哪些是长坡型,湿雪型,能滚出超大雪球的公司呢?比如与人们日常吃穿用度紧密相关的消费品行业。牛奶、面粉这类食品,卫生纸、钢笔这类生活用品,对应着人类最基础的消费需求,不会像科技产品那样频繁更新迭代,天然具备“长坡”属性。而“很湿的雪”则是企业在细分市场建立起的“品牌护城河”。居民购买消费品时,由于缺乏专业检验能力,往往更信赖头部品牌,这就导致行业头部效应愈发明显。以酒、酱油行业为例,整体规模增长缓慢,但头部企业却能快速扩张,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集中。不过近年来,随着新基础设施崛起,“建立在新基础设施上的新消费”成为趋势,冷链物流、移动互联网等催生了众多新兴消费品牌,加速了行业洗牌。
再聊聊“泥石流”型公司, 就像山洪暴发时泥石流瞬间冲垮一切,这类公司一旦起势就势不可挡,它和传统公司有啥不同?
传统公司像滚雪球:慢慢积累客户(比如开连锁超市)
而互联网平台公司像泥石流:用户量爆炸式增长(比如抖音1年用户破亿)其核心在于平台商业模式。从搜索引擎谷歌、百度,到通讯平台微信、QQ,再到生活服务平台滴滴、美团,本质上都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实现商品、服务、信息的高效交换。数据显示,2011 - 2021年美股市场中,众多涨幅5 - 10倍的股票都出自平台型企业,谷歌十年间股价涨幅达5.9倍。
平台公司的价值增长就像汹涌的泥石流,一旦爆发便势不可挡。与传统企业相比,平台企业用户增长速度堪称恐怖:快手用户从0到1亿仅用两年,微信433天,抖音更是不到一年。这背后的关键在于两大特性:一是获客成本低,互联网打破地域限制,一条爆款文案、一次网红**,就能让产品迅速触达海量用户;二是网络价值递增,以大众点评为例,商户评价越多越吸引用户,用户增加又促使更多商家入驻,形成正向循环。但这种模式也注定了“赢家通吃”的结局,因为平台规模越大,利润增长越呈指数级,大平台的价值远超多个中小平台之和。
大白话解释以上的话就是用户越多就是雪越多,雪球自然越滚越大,但雪多也要选好坡,诺基亚手机雪很多,但智能机时代,坡没了,哪还有雪球呢?科技领域很容易给投资者来个釜底抽薪。最可悲的是雪还在,坡没了,又能撑多久呢,泥石流型公司也有个致命弱点: 必须快速做到行业前几名,否则就会死。就像打车软件最后只剩滴滴,其他都消失了。
这类公司要么一夜爆红成为巨头,要么快速消亡,没有中间状态。就像我们用的APP,最后每个领域基本就剩两三个主流平台。
最后是“硬科技”型公司,大白话就是那些天天埋头搞高科技研发的公司,比如造芯片的、研发抗癌药的、做人工智能的。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舍得在研发上砸钱!
普通公司:赚100块,拿2块搞研发
硬科技公司:赚100块,要花30块搞研发(最狠的前三名甚至花掉一半收入搞研发)
这类企业专注于技术研发突破,研发投入堪称“烧钱”。以2019年“上市公司研发力度百强榜”为例,A股上榜企业研发费用占比平均达17%,远超市场平均2%,部分头部企业研发投入甚至接近营收的一半。一旦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带来的可能是整个行业的升级,回报也将呈千倍、万倍增长。但高收益伴随高风险,技术创新充满不确定性,有些公司可能研发十年都打水漂(比如很多抗癌药研发失败)
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就是惨痛教训,众多科技股暴跌超九成。
总结这类公司的话这类公司像"科技赌徒",要么一败涂地,要么改变世界。就像你同学里那个整天泡实验室的学霸,可能最后要么拿诺贝尔奖,要么默默无闻。
普通人实在想参与怎么办?
别单押某家公司(风险太大)
可以关注科技ETF基金(相当于打包投资一堆科技公司)
或者关注国家扶持的"卡脖子"领域(芯片、工业软件等)而专业投资者通常采用“广撒网”策略,分散投资于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比如方舟投资关注电动汽车、AI自动化,腾讯布局人工智能与“全真互联网”,华为聚焦人工智能与新能源 。
总结一下三种类型公司
滚雪球”型公司——稳如老牛,越滚越大
特点:行业稳定,品牌强,赚钱模式简单,像滚雪球一样慢慢积累。这种公司,慢,但很稳;
泥石流”型公司——爆发式增长,赢家通吃
特点:靠互联网平台连接买卖双方,用户越多越值钱,增长极快。
风险:必须做到行业前几名,否则容易死(比如打车软件最后只剩滴滴)。
这种公司快,但必须赢家通吃
“硬科技”型公司——赌未来,要么封神要么破产
特点:疯狂砸钱搞研发,技术突破就能赚大钱,但失败率极高。
可能研发十年,最后打水漂(比如很多抗癌药失败)。
普通人很难看懂(需要专业知识)这种公司就是赌未来
《投资家的思维导图》不仅是一本投资指南,更是一份价值增长的全景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想要捕捉十年十倍的投资机会,光靠价值投资“做时间的朋友”的耐力远远不够,还得有“跟时间赛跑”的行动力、“穿透时间周期”的洞察力。记住,资本永不眠,唯有掌握底层逻辑,才能在投资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投资干货 #财富密码 #滚雪球投资 #平台经济 #硬科技崛起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