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mRNA赛道拐点渐至 云顶新耀“双轮驱动”再升级
时间:2025年07月04日 18:51:25 浏览:次
[摘要] 全球mRNA疫苗和治疗市场规模将以16.8%的年复合增速持续增长,预计从2023年的468.3亿美元一路上升至2028年的1018亿美元。叩响生命奥秘的下一道门扉,千亿蓝海之上,以云顶新耀为代表的中国药企正破浪而来。
正文
2025年07月04日 18:51:25
新华财经上海7月4日电(谷青竹)早在1961年就被发现的mRNA(信使核糖核酸),疫情期间曾发挥重要作用。当应急红利已成历史注脚,这项技术如何在更广泛的治疗领域里找到用武之地?
近期,在港股上市的创新药企云顶新耀举办“mRNA创新技术平台研发日”。透过其展示的AI+mRNA技术自主平台,以及基于该平台开发的肿瘤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核心管线的最新进展,公众得以窥见这一命题的潜在答案。
重估mRNA平台价值
红红火火的mRNA新冠疫苗管线,近年来逐渐走向降温。
以行业巨头为例:2020年疫情期间,因mRNA疫苗具有研发周期短、免疫原性强等优势,英国政府批准使用辉瑞(Pfizer)和拜恩泰科(BioNTech)合作生产的新冠疫苗,同年底莫德纳(Moderna)旗下的mRNA新冠疫苗也获得美国FDA的紧急使用授权。到2021年,莫德纳实现营收184.71亿美元、净利润122.02亿美元,拜恩泰科实现营收189.8亿欧元,双双跻身全球药企TOP50行列。
随着疫情结束,2023年莫德纳全年营收68亿美元,到2024年更是腰斩至32亿美元。拜恩泰科的情况同样不乐观,在2024年出现了约7亿欧元的净亏损。
不过,以阵痛为序,迎接的是新生的曙光。2025年,行业在爬坡过坎后,开始走向拐点。
今年2月,拜恩泰科在《自然》杂志公布了使用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治疗胰腺癌的研究结果。众所周知,胰腺癌号称“癌王”,迄今治疗手段有限,死亡率几乎与发病率持平。但试验中,对可切除的I-III期胰腺癌患者进行mRNA个性化肿瘤疫苗与PD-(L)1、化疗的术后联用,实现了免疫原性应答者复发风险较未应答者降低86%,这一成果振奋了学术界和产业界。
到了3月,更是佳讯频频。3月5日,莫德纳按下了首个mRNA肿瘤疫苗的商业化倒计时开关,股价应声大涨15.94%。
仅一天后,一匹来自中国的黑马横空出世。3月6日,云顶新耀宣布其首款自主研发的新型mRNA个性化肿瘤治疗性疫苗EVM16完成首例患者给药,1b期临床数据预计将在年底揭晓。捷报直接拉动其股价单日上涨达20.12%,创近4年新高。
这一次,不靠疫情“催熟”的mRNA技术似乎真正迎来了开花结果的春天。那么,mRNA肿瘤疫苗带来“福音”的机理是什么?
对比现行疗法只是切断了肿瘤细胞逃逸的信号通路,经编码抗原的mRNA导入宿主细胞后,通过翻译产生抗原蛋白,被抗原呈递细胞(APC)捕获并激活T细胞和B细胞,就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在诱导机体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基础上形成免疫记忆,从而达到预防肿瘤复发或转移的效果。
而mRNA技术的价值还不止于此。在行业人士看来,这是一场推动药物开发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迭代升级的产业革命。“药物开发不只是分子筛选,还有软件式信息设计和编程的加持。”云顶新耀首席执行官罗永庆如此形容这场变革:“只要改变核酸信息,就能在通用型平台上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各式新药。”
当mRNA蜕变为“生命编程语言”,疾病治疗确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无怪乎,一向热衷拥抱未来技术的马斯克不惜溢美之词:“mRNA代表了医学的未来。”
三大管线形成差异化竞争
国际舞台上,mRNA技术的竞赛格局尚未定型,包括中美药企在内,各家企业的角逐日益升温,云顶新耀即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
早在几年前,云顶新耀就买断了加拿大Providence公司的技术平台,并基于此进行升级,形成了自主的mRNA技术开发平台。依托这个平台,云顶新耀加快布局“个性化疫苗、现货疫苗、自体生成CAR-T”三大管线,宣告中国药企不会缺席这场堪称“Game Changer”的逐鹿。
据云顶新耀方面介绍,进度领先的个性化肿瘤疫苗EVM16,在临床前阶段表现优异。其动物实验结果与莫德纳、拜恩泰科的肿瘤疫苗收效高度一致,均显示出显著延缓肿瘤复发的作用。2025年3月完成的首例患者给药也显示,即使低起始剂量也能激发晚期肿瘤患者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
如果说EVM16是“并驾齐驱”,那么EVM14、自体生成CAR-T便是“捷足先登”。
显而易见,个性化疫苗疗效更好,但存在必须针对患者肿瘤突变特征进行定制化开发的局限,生产周期长、售卖价格贵。一旦高成本与医保控费产生冲突,很可能面临“叫好不叫座”的挑战。
正是瞄准更大的普惠市场,云顶新耀计划填补“现货型”生产的空白。正在研发的EVM14系靶向5种肿瘤相关抗原的通用型设计,不仅能够适用于多瘤种,而且以提前批量生产缩短了治疗周期,理论上能将成本压低至单抗药物水平。
根据研发日公布的信息,EVM14全球多中心I期临床试验即将启动,预计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首例患者入组。合作的临床试验中心包括美国安德森(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上海市胸科医院等。
差异化竞争的思路,还体现在布局被业内视为“颠覆性前沿技术”的自体生成CAR-T赛道上。与传统CAR-T疗法相比,利用mRNA技术直接在体内生成CAR-T细胞的疗法具有诸多优势:除现货型大规模生产可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之外,患者无需进行淋巴耗竭化疗。目前,云顶新耀已取得多项临床前验证,近期将完成大动物临床前验证。
翻越两大核心技术“龙门”
创新从不是单一环节的“孤行”,而是一场系统工程的“并进”。如同鱼跃龙门,只有翻越阻拦技术发生质变性跃进的关隘,才能筑牢在全球竞争中的护城河。mRNA领域同样遵循此理。
看似“得mRNA者得天下”,但易降解、不稳定却成了这项技术的“阿喀琉斯之踵”。因此,护送mRNA进入细胞的脂质纳米颗粒(LNP)及其递送技术十分关键。
针对这一瓶颈,云顶新耀已建立起自主的LNP递送技术平台并实现持续优化,特别是在可电离脂质和隐形脂质方面都已形成专利布局。云顶新耀首席科学官杨炜告诉新华财经,公司内部拥有的专有脂质库超过500种,能够满足疫苗及自体生成CAR-T等多类项目的需求。
云顶新耀筑起的另一大壁垒则是“AI+mRNA”。
传统药物研发可以依赖经验与试错,但在基因信息层面早已时移世易。譬如,新冠病毒的S蛋白由1273个氨基酸组成,每个氨基酸对应3种可能的碱基组合,理论上有“天量”的mRNA序列编码。癌症细胞也是如此,发生基因突变的数量可能成千上万。
引入AI算法“大浪淘沙”因此成为必由之路,也拉开了各路技术力量争相加码决胜局的帷幕。莫德纳推出了自己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mChat,拜恩泰科则收购了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InstaDeep。云顶新耀的崛起,亦得益于其完全整合且本地化的AI+mRNA平台。
在mRNA技术的核心环节——抗原序列设计上,云顶新耀已完成三代AI算法升级。杨炜表示,公司自主研发的“妙算”肿瘤新抗原AI算法系统,在临床前验证中展现出优异性能。该算法系统不仅能识别出绝大多数已被报道的肿瘤新抗原,更识别出了一些之前未报道的肿瘤新抗原。
除了LNP和AI两大“技术杀器”,近年来云顶新耀还构建了从研发、生产到商业化的全链条能力。这些优势叠加起来,为云顶新耀跻身mRNA技术第一方阵增添了底气。
“双轮驱动”掌握主动权
2025年6月,云顶新耀斥资7000万元在浙江嘉善建设的GMP生产基地完成了EVM14首批GMP临床样品的放行,预计8月中旬运抵美国临床中心。这一产能建设使云顶新耀成为少数具备mRNA药物全流程本土化生产能力的中国企业,其模块化设计还可快速切换个性化与通用型疫苗的生产,破解了行业长期面临的规模化难题。
依靠“本土研发+全球申报”,EVM14在中美双报中抢占了先机。此次研发日中,云顶新耀又对其一直坚持的双轮驱动战略——“License In(许可引进)+License Out(对外授权)”,进行了深入阐释。
一方面,依靠License In(许可引进)实现“自我造血”。年报显示,2024年云顶新耀营业收入大幅增加461%至7.07亿元,超额完成7亿元销售目标,实现年度商业化层面盈利。目前,云顶新耀已构建起三款重磅引进产品的商业化矩阵:肾科药物依嘉、抗感染药物耐赋康、自身免疫药物维适平(伊曲莫德),预计峰值销售额分别达15亿元、50亿元和50亿元。这一稳定的现金流来源,为其在mRNA等前沿技术领域的长期投入提供了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坚持自主研发实现License Out(对外授权)。云顶新耀拥有mRNA平台多路径开发肿瘤及其他治疗性药物的全部知识产权及全球权益。随着核心产品临床数据的逐步披露,国际BD(商务拓展)合作的大门正加速开启。据悉,目前云顶新耀的mRNA平台已与全球Top 20药企建立广泛接洽,吸引多个跨国大型药企表达合作意向。
“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以来中国创新药的价值获得国际投资者广泛认可,不少中国创新药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达到欧美创新药同等的效果。站在这个时点上,云顶新耀一方面对国际BD合作保持开放态度,另一方面也不会急于达成一个deal(交易)。因为依托成熟药物的收益,云顶新耀的现金流很稳健,我们在BD合作上有选择权和主动权。我们希望在合适的时间做一个right deal(正确的交易),让研发管线的效益能够最大化。”罗永庆告诉新华财经。
据市场研究机构Mordor Intelligence报告,全球mRNA疫苗和治疗市场规模将以16.8%的年复合增速持续增长,预计从2023年的468.3亿美元一路上升至2028年的1018亿美元。叩响生命奥秘的下一道门扉,千亿蓝海之上,以云顶新耀为代表的中国药企正破浪而来。
作者不愿公开自己是否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