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差
时间:2025年07月08日 12:00:42 浏览:次
[摘要] 正文: 大家好啊,今天宏观层面没太多可说的,我们继续聊聊生物医药。
正文
2025年07月08日 12:00:42
正文:
大家好啊,今天宏观层面没太多可说的,我们继续聊聊生物医药。
创新药方面,很显然,近期的走势已经在根据2季度的业绩分化了。
因为现在一些券商已经给出了部分药企的Q2业绩增长情况。
虽然总体来说,创新药企绝大多数都处于持续出药,且新药持续放量的阶段,但是,放量也有快慢之分,加上一些药企可能还会受到一些集采尾声的影响。
所以,Q2业绩自然也不是每家企业都能符合预期,甚至是超预期的完成。
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观察到,这无非只是一两个季度的低于预期,并未改变药企中长期持续高速增长的大趋势,那么,当下出现的调整分化,那就是一个再度布局的机会。
另外,我想说的一个问题是,前段时间,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谁能出大BD上面,似乎只有BD了,你这家药企才算是被认可了。
那么,今天我说一个新的观点,其实一些没有对外BD,甚至是lisence in的公司,就是买入管线的公司,他们可能是更优秀的存在。
为什么这么说。
理由很简单,因为企业想要license out的原因无非有二,一个是补充现金流,一个是借助外力推进临床和补强后期的销售。
而能够license in的企业,他们一方面不缺现金流,另一方面也不缺临床和销售能力,他们的地位类似MNC。
那么,你说综合实力来看,是这些需要对外BD的Biotech实力强,还是更像MNC的pharma实力强。
而由于对外BD能够短期在营收和利润上见到效果,所以资金也更为追捧,而对于自己默默推进管线,甚至是license in的公司,市场这个时候也并未去关注他们的长期价值。
而这样的认知分化,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一些预期差,就是一些没有对外BD,甚至还license in的公司,并未受到资金的足够重视,而这里也蕴藏着投资机会。(解锁机会)
而CXO方面,今天昭衍和泰格均有上佳表现,一方面是我们说的,国内创新在二级市场火了,那么产业资本通过多维度增厚之后,将继续反哺到创新药行业里面去,而这些资金很大程度上将成为国内CXO的订单。
所以,我们说CXO和创新药是一体两面,不可能说一个火了,一个还趴着。
有的朋友问康龙、药明这些为什么走的不强,很简单,他们依托的国外业务,这次创新药行情仅限于国内,当然是内部业务占比高的CXO受益。
而依托外部的业务的CXO更多还是要看美联储的降息预期。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交流这么多,现在布局机会已经不多,还想上车的朋友抓紧进圈。(点击加入)
最后温馨提示,请各位粉丝帮忙点赞、转发,请新来的朋友关注,支持我们输出更好的内容,希望提高投资能力的朋友欢迎加入我们的圈子支持我们(点击加入)。
以下为市场评估表: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