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市场结构性行情解析与下半年策略展望
时间:2025年09月13日 05:50:51 浏览:次
[摘要] 重阳投资S4圆桌2025年市场分析摘要 2025年上半年A股港股呈极致结构性行情,泛科技、创新药等板块优质股创新高,传统经济板块低迷。重阳投资S4圆桌(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探讨指出,行情主因是中国经济虽面临老龄化通缩压力,但创新从量变到质变且转向价值创造,叠加经济转型升级、资产重估及外资流入非美市场。 二季度特朗普关税战引发市场震荡后快速收复,基金经理认为应区分短期波动与核心风险,坚持独立研判和逆向投资。展望后市,市场下行风险有限,流动性充裕且经压力测试显韧性,行情驱动将从“贝塔”转向“阿尔法”,聚焦具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等产业,中国资产重估未全面启动,下半年或“整体抬升 结构分化”。 投资策略上,泛科技、创新药将内部分化,新能源、传统食品饮料龙头存均值回归机会,需动态调整组合关注风险收益比。创新药短期调整不改长期趋势,基本面扎实、政策转暖、产业稀缺且估值有安全边际,但需甄别真正龙头。
正文
2025年09月13日 05:50:51

若排除特朗普突发关税冲击引发的短期震荡,2025年上半年市场宽基指数整体波澜不惊,但结构分化极致——泛科技、创新药、新消费等领域优质个股持续创高,传统经济相关板块则表现萎靡。
一、上半年“冰火两重天”:结构性行情的核心驱动力
2025年上半年A股、港股呈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结构性特征,核心驱动力可从宏观经济、产业转型、资产重估及外部环境四维度解析:
1. 宏观经济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长期看,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引致的通缩定价压力(人口结构与三十年前日本相似,老龄化进程更快),但创新能力显著优于当年日本——当前在AI(如DeepSeek)、高端装备(如国产第六代战机)、创新药等前沿领域已具备与美国竞争的实力,且创新产业从“量变”转向“质变”,从“价值毁灭”(前一轮牛市新兴产业产能过剩)转向“价值创造”(如创新药通过BD实现自我循环),推动市场从“通缩定价”切换至“创新定价”。
2. 经济转型升级的产业映射:传统产业(如房地产)仍处低位调整,新房销售、新开工数据持续下行;新兴产业(泛科技、创新药)竞争力凸显,AI模型突破引发全球关注,创新药海外BD在数量、领域、资金规模上均实现爆发式增长,产业分化直接传导至股市结构。
3. 中国资产的内生重估需求:从定价逻辑看,中国资产存在均值回归空间,其中港股因市场化程度高、出清彻底、估值低、全球联通性强,在全球配置再平衡中更具优势;创新药、互联网、新消费等稀缺标的成为重估核心方向。
4. 全球资产配置的外部调整:美国经济与政策不确定性加剧,引发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再平衡,部分资金流入中国等非美主要市场,为新兴产业板块提供流动性支撑。
针对二季度特朗普关税战引发的市场震荡(4月7日A股逾2900只个股跌停,后一个多月收复失地),基金经理结合操作提出核心投资思考:
- 区分短期波动与核心风险:短期波动是否冲击企业核心竞争力与长期前景是关键。若个股估值低位、前景明确,波动即为买入机会(如谭伟在下跌期间提升仓位,增持长期看好标的);真正风险在于高估值下企业前景无法匹配预期,易引发长期亏损。
- 坚持独立研判与逆向投资:从基本面看,中国对美出口占比(A股公司对美收入仅占3%)较2018年显著下降,泛科技、创新药领域已涌现全球竞争力企业,且股市核心由国内经济基本面主导;美国当时出现股债汇三杀,美元资产信心弱化,谈判诉求强烈。基于此,陈奋涛团队顶住压力维持高仓位,最终收获市场回升收益。
二、后市走势:下行风险有限,驱动逻辑从“贝塔”转向“阿尔法”
当前市场点位回升至关税战前水平,结合流动性、经济韧性与产业趋势,对后市判断及核心逻辑如下:
1. 整体不悲观,下行风险可控:国内及香港市场流动性充裕(港元与美元短期利率出现历史罕见背离),4月关税战已验证经济与股市韧性;港股赚钱效应显现(IPO回暖、日均成交额创新高),市场机会大于风险。
2. 结构聚焦全球竞争力产业:科技创新及中国优势产业(如AI、创新药)虽上半年已有涨幅,但产业趋势仍处起步阶段,优质标的估值合理,需重点挖掘事件性冲击下的龙头机会(竞争力中期不受影响的企业)。
3. 驱动逻辑从“贝塔”向“阿尔法”迁移:上半年AI、机器人、创新药的“贝塔”行情或近尾声,未来核心在个股筛选。中国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新兴产业内部分化加剧,仅少数企业能实现技术与产品突破,需摒弃传统行业配置思路,聚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标的(如谭伟更重视个股逻辑,长期持有优质企业)。
4. 中国资产重估尚未全面启动:与欧美市场相比,中国资产估值仍具吸引力;在宏观压力、投资渠道有限背景下,优质权益资产将持续吸引资金流入,下半年大概率呈现“整体抬升 结构分化”格局。
三、投资策略:分化延续与风格切换并存,聚焦风险收益比
针对“下半年分化是否延续、是否存在风格切换”的核心问题,结合板块估值与产业前景,投资策略需把握以下要点:
1. 板块内部分化与跨板块切换并行:
- 泛科技、创新药:经历系统性重估后,估值恢复至合理水平,但长期成长空间明确,后续将呈现内部分化,需聚焦长期逻辑清晰、竞争力突出的优质标的。
- 传统及落后板块:调整充分的新能源龙头、估值低位的传统食品饮料龙头,存在均值回归机会(受前期资金向热门板块集中、自身基本面短期承压影响),可能推动阶段性风格切换。
2. 动态调整组合,平衡收益与波动:
- 对涨幅较大、隐含预期过乐观的标的,可止盈降低持仓;对涨幅合理、未来前景明确的企业,坚定持有并承受短期波动。
- 积极挖掘年内表现落后板块中的反转机会(需甄别企业基本面是否具备改善潜力),核心是比较不同标的的风险收益比,而非拘泥于历史价格走势(如赵阳提出的主动调整组合结构,降低整体波动)。
四、创新药板块:短期调整不改长期趋势,基本面支撑明确
二季度创新药板块大幅上涨后出现调整,市场分歧加大,但从长期维度看,板块仍具明确投资价值,核心逻辑如下:
1. 基本面扎实,产业进入收获期:中国创新药历经十年研发积累,已实现临床数据亮眼、海外BD爆发、重磅产品获批的突破,且研发能力持续提升,产品创新成色将逐步增强;目前创新药BD价格与国际公允价存在差距,随认可度提升价差将持续缩小。
2. 政策转暖尚未充分定价:2025年是近十年医药政策转暖最显著的一年(集采规则优化、商保推进),且《学习时报》明确创新药“国家医药安全基石、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引擎、全球健康治理抓手”的产业定位,未来国内产业环境(商保发展、定价机制改革)将持续优化,政策红利尚未完全反映至股价。
3. 产业稀缺性凸显,全球配置价值明确:在经济转型期,创新药是少数已度过困难阶段、进入爆发期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已获验证;当前外资在A股、港股配置仍处历史低位,全球降息周期下,叠加中美脱钩压力测试完成,外资回流预期明确,创新药作为外资传统重仓领域,将显著受益。
4. 估值仍具安全边际:尽管板块已现涨幅,但多数企业估值低于合理水平,显著低估标的仍存,并非行情尾声特征。
需注意的是,板块内部分化将加剧,需区分“真正龙头”(具备持续研发与商业化能力)与“搭便车标的”(缺乏核心竞争力),未来超额收益将源于个股阿尔法的挖掘。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