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药投资机遇与行业拐点
时间:2025年09月13日 10:47:52 浏览:次
[摘要] 历经四年多调整的医药行业,近期市场关注度显著回升,看好预期逐步积累。本期专题将围绕中国创新药核心投资话题展开,结合行业数据与政策动态,解析投资价值与机遇。
正文
2025年09月13日 10:47:52

一、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从跟跑到叩响全球之门
医药二级市场的寒意尚未完全消散,但中国创新药早已在国际舞台上绽放锋芒——就像初春的溪流,表面仍结着薄冰,水下却已有奔涌的力量。国际投资机构正重新审视这片土壤上的资产,属于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或许已在不经意间抵达。
回溯这趟征程,2015年的药审制度改革是第一缕春风,它打破了旧有的桎梏;2017年中国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技术要求协调理事会),则让创新药的生长标准与全球同频。近十年时光里,行业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蜕变:过去五年,113个国产创新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中国稳稳站在全球第二大创新药市场的位置;2024年,这片市场的规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只是相较于全球版图,3%的占比仍像一颗初升的星——但我们知道,随着更多中国创新药走向世界,这颗星会越来越亮,因为定价的差距,终将被品质与口碑填平。
出海的故事,更像是一首渐强的乐章。2024年,DealForma的数据记下这样一笔: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中,31%来自中国,交易金额的占比也恰好与之呼应;药时代的统计则更为鲜活——98笔出海交易,595.5亿美元的总金额,每一个数字都是中国创新药被世界认可的注脚。2025年刚过去一个半月,11项License-out交易、超100亿美元的总额,又为这首乐章添了新的音符。
为何中国创新药能赢得全球青睐?答案藏在“高性价比”这四个字里。这里有更低的研发人力成本,有丰富且平价的临床资源,有高效运转的医药外包服务体系;更重要的是,“快速跟进”的策略让研发风险变得可控,就像精心培育的种子,既保持了生长的速度,又拥有抵御风雨的韧性。如今,行业已从“跟跑”的阶段,稳稳迈入“并跑”的赛道——虽然在传统创新药的基础研发上,在新靶点、新机制的发现上,我们仍需追赶,但在通用Car-T、细胞药物、核酸药物、AI制药这些前沿领域,中国创新药已与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在某些地方,我们已悄悄跑在了前面。
AI技术的到来,更像是给创新药装上了翅膀。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数据,政府与居民对数据开放的包容态度,让这片土壤成为AI生长的沃土。AI能缩短基础研究的路径,能让药物研发的周期大幅压缩——它不仅能帮我们补上传统领域的短板,更可能让中国创新药在下一代的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当AI与医药深度融合,我们或许能在不久的将来,看见中国创新药从“并跑”走向“领跑”,为全球患者带去高性价比的希望。
二、“商保 丙类目录”:医药行业的第二场春雨
二级市场对医药行业的担忧,总绕不开集采、反腐、DRG这些政策关键词,就像担心春雨会淋湿花瓣,却忘了雨水也能滋养生长。本质上,这些担忧源于对医保压力与行业增长的顾虑,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2025年的医药行业,正迎来一场迟到却珍贵的“春雨”——“商保 丙类目录”的政策组合,或许会开启行业需求侧的十年新周期。
先说说医保的底色。其实,医保压力并非中国独有,放眼全球,这都是一个共性命题,但中国的情况仍算乐观。一方面,我们的医疗服务与药品价格相对亲民,人均医疗费用远低于欧美国家;另一方面,政府的财力为医保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就像撑着一把大伞,为行业挡住了不少风雨。更重要的是,医疗是国民的基本需求,就像粮食安全一样,国家一定会全力保障医保的可持续——医保局此前明确表示“医疗行业增速将保持一倍于GDP”,这句话背后,是行业增长的确定性,是比许多领域更稳健的未来。
2025年的关键变化,在于政策的重心从“控费”转向了“扩容”。回顾近十年的医药政策,2009年的新医改建立了全民医保,是第一场改变行业格局的春雨;2015年的药审改革点燃了创新的火种;而剩下的多数政策,都围绕“控费”展开——从药占比管控到一致性评价,从集采到医保谈判,十年间,行业在控费的压力下不断调整。如今,“商保 丙类目录”的出现,就像第二场春雨,它要解决的不仅是“钱从哪来”的问题,更是“定价机制怎么改”的问题。
市场对商保的疑虑,我们并非没有看见——过去多年的推广,效果似乎并未达预期。但这一次不同,因为顶层设计终于清晰了。此前商保发展缓慢,核心是医保与商保的“分工”模糊,就像两条并行的河,却不知道各自该流向哪里;而丙类目录的即将推出,就像为两条河划定了河道,清晰划分了医保与商保的支付边界。接下来,更多的配套措施会陆续落地:政府会开放医疗医保数据,帮保险公司设计更贴合需求的产品;会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与居民购买商保,让商保不再是“小众选择”。
我们期待的商保,不是简单的补充,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它会像汽车险一样普及,是建立在海量数据与庞大参保人群基础上的“高赔付率、高性价比”产品。哪怕它只为创新药带来几千亿的增量,对于当前仅1000多亿规模的创新药市场而言,也是一场“及时雨”。这场需求侧的改革,或许会成为2015年药审改革之后,最能改写行业命运的政策——它不仅能缓解创新药的支付压力,更能让中国创新药的定价回归应有的价值。
三、仿制药的新生:在洗牌中寻找微光
谈创新药时,我们为何要提起仿制药?因为它就像医药行业的“底色”,无论创新如何耀眼,仿制药仍是中国医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因为当前市场对医药行业的情绪压制,很多都源于集采对仿制药的影响——就像一片森林,不能只关注高大的乔木,也要看见低矮的灌木,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的完整。
过去几年,仿制药行业经历了一场特殊的“洗牌”。一致性评价、集采、MAH制度的叠加,本应让行业集中度提升,却意外让小企业多了起来——十批集采的中标名单里,小企业的占比越来越高。这些企业往往会报出极端的价格,有些甚至牺牲了质量,就像为了开花而耗尽养分的植物,看似热闹,却暗藏风险。
但转机或许已在酝酿。医保局近期明确表示,会对“竞争激烈的品种提前预警,引导企业理性报价”——这句话像一声哨响,预示着集采政策会边际缓和;同时,一致性评价的审核会更严,集采后的产品检查也会常态化,就像给行业装上了“过滤网”,那些质量不达标的企业,或许会像几年前的中药饮片企业一样,被市场淘汰。
当劣质企业退出,优质企业会迎来新生。那些注重质量、有规模优势的传统大药企,会重新占据仿制药市场的主流——它们稳定的现金流,会成为创新药转型的“底气”。或许有一天,市场对传统药企仿制药业务的看法会改变,不再是一味否定,而是看见其中的价值;或许这些业务会迎来小幅的重估,成为医药板块的“稳定器”。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但集采政策的边际缓和已足够明确,它会像一缕阳光,驱散行业的部分阴霾。
结语:在拐点处,遇见医药行业的春天
中国医药行业的四年调整,像一场漫长的寒冬——机构持仓降至历史新低,市场情绪跌至谷底。但就在这片看似沉寂的土壤上,创新药已悄然成长为能抵御风雨的力量,国际资本的关注、政策的红利、技术的赋能,正共同编织着行业的春天。
跨国药企早已用实际行动投票,它们通过License-out大量布局中国创新药资产;而“商保 丙类目录”的落地,会让创新药的支付环境越来越好;集采政策的缓和,也会让行业的情绪逐步修复。我们相信,当前正是布局创新药的好时机——就像在寒冬的末尾,看见第一枝梅花绽放,知道春天已不远。
作者已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