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锚定晶泰控股:大健康生态再落子,AI平台赋能研发革新
时间:2025年09月26日 20:12:23 浏览:次
[摘要] 基于招商局的布局逻辑,不难揣测双方未来的合作空间。
正文
2025年09月26日 20:12:23
9月,招商局集团(00144.HK)深圳总部迎来了晶泰控股(02228.HK)的高管团队,这场面对面的沟通,最终敲定了双方在新药研发、新材料发现及化学自动化领域的合作意向。对招商局而言,这不是一次偶然的牵手,而是其深耕大健康赛道多年后,瞄准“AI+产业”趋势的又一次精准布局。
“人工智能+”行动正加速落地,大健康领域尤其被寄予厚望。从2024年相关报告将生物制造列为新增长引擎,到国资委启动“战新产业百大工程”,政策红利正为产业升级铺好赛道。作为国资委直属的央企,招商局向来擅长借政策东风谋布局,此次选择晶泰,正是看中其“AI For Science”技术能为自身健康生态注入新动能——毕竟,在新药研发周期长、生物材料成本高的行业痛点下,AI是破局的关键抓手。
回溯招商局的大健康布局,其实早有清晰脉络。2020年6月,集团斥资30亿成立招商局健康产业控股有限公司,从细胞技术、基因诊断等前沿领域切入;2023年底又成立招商创科,作为聚焦生命科技、绿色科技、数智科技的投资平台,迅速建立起“科研+投资+运营”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短短一年多管理资产规模便突破500亿元,在生命科技投资领域快速站稳脚跟。这两步棋,已经为其搭建起“投资+产业”的健康生态框架,而晶泰的加入,恰好能补上“技术赋能”的关键一块。
晶泰的技术硬实力,正是招商局生态所需的核心支撑。依托“量子物理+AI+自动化”的技术底座,晶泰已构建起行业独有的“干湿结合”研发体系:干端利用高性能云计算赋能的计算底座,驱动AI和量子计算模块在干实验室开展模拟实验,覆盖分子生成、筛选和评估全流程。公司已累计积累超200万条内外部反应数据,各工站模块累计执行动作数超过324万个,仿真系统累计完成38项实验任务模拟,总时长达1742小时,为算法优化提供了海量数据支撑。
而湿端通过自动化机器人开展现实实验,对干实验室的生成结果进行验证,并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正负样本反哺给AI模型。目前公司拥有5000余平米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数十种机器人工作站,公司自主研发的实验室自动化系统XTalDyamics™,具备高通量、强柔性、可拓展性和高兼容性,已实现全场景覆盖,在具身智能领域公司也已取得重大突破。这种“模型引导实验-数据反哺模型”的闭环,让其在药物研发领域实现突破,目前晶泰已服务全球300余家机构,覆盖TOP20药企中的16家,2025年与DoveTree签下的59.9亿美元管线合作订单,更印证了其技术商业化能力。
由此回顾招商局近年的资本动作,更能明白其与晶泰合作的深层逻辑。2025年初,招商创科以118亿收购人福医药(600079.SH)——这家在国内样本医院芬太尼市场稳居占有率第一的企业,成功拿下国内麻醉药市场的“龙头席位”;目前人福医药在巩固现有麻醉药优势的基础上,正处在从仿制药为主的研发,逐步向创新药为主的研发转型过程中,并不断完善医药商业布局与海外拓展。同年4月,招商局进一步拓宽产业边界,通过59.14亿定增成为全球生物基材料龙头——凯赛生物(688065.SH)的战略股东,正式涉足新材料领域;凯赛生物在长链二元酸、生物基聚酰胺等核心产品上具备技术壁垒,其未来增长重心将落脚于生物基聚酰胺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拓展与规模化落地。晶泰的AI平台化技术,恰能为人福的创新药研发缩短周期并加速其海外布局进程,为凯赛的新材料设计优化与新领域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这正是招商局最需要的“协同价值”。同时,这也将进一步验证晶泰向新材料、化工领域的跨行业技术复用价值。
基于招商局的布局逻辑,不难揣测双方未来的合作空间。除了合作落地性强的新药、新材料领域,招商局旗下还有天源特医布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晶泰的AI数据模型或许能帮其更快迭代营养配方;而招商健康产业控股涉足的细胞技术、基因诊断领域,未来也可能借助晶泰的化学自动化平台提升实验效率。这种“技术适配产业”的合作模式,完全契合招商局“做优健康生态”的长期目标。在“人工智能+”政策推动下,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加速招商局大健康板块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转型,更可能为行业提供“央企生态+AI技术”的融合范本,推动整个大健康产业研发范式的革新。
从政策机遇到自身生态需求,从当下合作痛点到未来潜在空间,招商局选择晶泰的每一步都有清晰考量。对招商局而言,这场合作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技术牵手,更是其大健康布局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这既是“AI赋能实体产业”的生动实践,也为大健康领域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而随着AI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个生态还将释放更多可能性。
(风险提示:企业信息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作者不愿公开自己是否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