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消费市场公平:杜绝企业滥用“黑嘴”标签,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时间:2025年10月25日 14:02:42 浏览:次
[摘要] 事实上,依法维权与“网络黑嘴”有着本质区别。
正文
2025年10月25日 14:02:42
10月19日,格力电器市场总监朱磊发文称“到处嚷着自己正在遭遇网暴,无非是想要营造受害者的假想,唤起尚存的拥趸“同仇敌忾”的幻象。然而公道自在人心,这个世界不会任人颠倒黑白。制造业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不要再拉踩,不要再做口蜜腹剑式的表演。举头三尺有神明,收手吧,群。”

近年来,食品、日用品等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负面事件频发,而在这些事件背后,一个值得关注的乱象逐渐凸显:面对公众对安全问题的追问,部分企业动辄将质疑者贴上“黑公关”“网络黑嘴”的标签,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这种回应方式被质疑为“偷换概念”。
不可否认,网络“黑公关”确是行业毒瘤。更值得警惕的是,企业“甩锅黑公关”实为回避责任的托词。当企业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舆论攻防中,忙着给质疑者贴标签、撇清自身关系。这种策略一旦得逞,将严重破坏市场的正常反馈机制。消费者的真实声音被压制,企业无法听到市场的“报警”,问题可能被掩盖直至发酵成更严重的危机,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和所有消费者的权益。
事实上,依法维权与“网络黑嘴”有着本质区别。正当的消费者维权,基于真实的消费经历,核心目的是解决问题,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会客观陈述事实,其诉求也完全在法律保护的范围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正是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坚强后盾;而“网络黑嘴”则是出于恶意目的,编造虚假信息,对企业或产品进行无端攻击,以此谋取不正当利益,两者在性质和目的上截然不同,绝不能被混为一谈。
同时,消费者的口碑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而消费者的批评则是帮助企业成长的“苦口良药”。绝不能允许个别企业滥用“网络黑嘴”等概念,将提出问题的“良药”污名化为“毒药”。只有保障每一个消费者的声音都能被听见,才能倒逼企业恪守诚信,最终构建一个公平、健康、互信的消费市场。
作者不愿公开自己是否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