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家对抱团取暖股的误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时间:2018年09月07日 16:45:58 浏览:

[摘要] 经济和股市是一个整体,在整体经济下行的环境中,很难找到绝对持续好的品种,用一句话来总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只有先跌和后跌的区别,与其纠结于抱团取暖个股,不如多思考后续市场的大方向和主线。

正文

2018年09月07日 16:45:58

我曾经在此前的文章抱团取暖瓦解后如何应对中对抱团取暖有过详细的分析,历史上的抱团取暖最后都走向瓦解。其实投资者有一个习惯性行为:在寒冬中,投资者总会先倾向于调仓,最后才会减仓。

2008年、2011-2012、2017-2018上半年,大家都讲结构性行情、抱团取暖、漂亮50,但最终这些阶段性的强势股都会有一波回归。

2008年,经济不断下滑。上半年,大盘整体下跌,抱着白酒、医药和一些中小票取得了阶段性的超额收益,但仅过了1-2个月,这些辛苦累计的超额收益就全部回去了。

08年白酒、医药、中小票超额收益持续

2011年,经济一路下滑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预期,股指也是一路下跌,中小盘和消费股在11月到12年2月大幅下跌。

2011年抱团取暖的瓦解

投资者喜欢抱团的核心原因有两个:

1、业绩确定性高或者相对业绩优势明显

2、对公司基本面有独到见解

其实,很多时候,这两个本身就是先天性错误。投资者往往喜欢在消费品中抱团,因为一旦经济下滑,与经济关系度大的周期品业绩大幅下滑,消费品的相对优势就非常明显。殊不知,这不是业绩确定,而是后周期,一旦经济持续恶化,消费品的业绩也注定会下滑。

另外,有些对公司研究非常深的朋友喜欢自下而上去寻找一些个股,觉得通过自己的深入研究,可以掌握一些信息优势,而大盘股、周期股往往透明度大。确实,许多小股票的信息是最不透明的,整体熊市中会有部分不错的个股,但要整体性出现,很难,你确定你有这个能力?

对于喜欢抱团成长股的投资者来说,很难保证这些成长股的业绩能持续超预期,特别是在整体经济弱势的环境中。很多投资者都认为自己抱团的是真正的成长股,具有很好的前景,能够穿越周期稳定成长。

但是事实上,这种预期在短期里很难兑现,而短期业绩不好或者低于预期很容易挫伤投资者的长期持有的信念和信心,特别是会打击那些跟风的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造成抛盘。

因为,市场投资者对于业绩十分敏感,在很多情况下,业绩发布当天一旦出现不达预期的情况,很多票会立刻出现大幅下跌甚至跌停。对于业绩不达预期的情况,公布业绩预告的时候就是这些被抱团的票集中下跌的开始。今年以来,老板电器、东阿阿胶、云南白药、伊利股份这些都是业绩不达预期的典型。

经济和股市是一个整体,在整体经济下行的环境中,很难找到绝对持续好的品种,用一句话来总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从15年股灾之后,实际上,市场和经济的整体性还是比较强的,这是许多鼓吹股市和经济无关论的人的一大错误。

例如说,17年周期股和白马股的大牛市实际上也是5月雄安主题破裂之后才出现的,为什么17年上半年没出现呢,答案很简单,市场在担忧宏观经济,等到证实经济没有问题之后,资金才开始了做多周期股和白马股。

如果经济不好,股市下跌,只是早跌和晚跌的区别。对于板块来说,在经济整体下行的环境中,有些煤炭、有色等早周期的板块业绩出现下滑较早,于是往往先跌,而消费品等后周期板块业绩调整和出现景气下滑相对滞后,往往会出现事后的补跌。

大家看到18年中报许多周期股的业绩增速依然很高,对此有疑虑,这个当然要具体问题具体看待了,17年来,供给侧改革推升了上游资源品的价格,这是供给因素推动,不是需求因素,是特定的政策环境下实现的。

因此,上半年周期股的业绩仍旧靓丽,不是像以往经济周期中先行出现业绩下滑,但是,市场已经明显用脚投票,尽管周期股中报业绩非常好,但是也已经涨不动了,部分弱势的已经明显进入下行趋势了,因为大家不相信周期股能维持这种高增速。

我在6月份开始隐约觉得医药股快要涨到头了,但那个时候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逻辑,后来经过整理后于7月份正式开始发布看空医药和消费的报告,基本上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具体见:

这个板块该回避了

这个板块该回避了!(二)

医药和消费板块应该阶段性回避了(三)

再谈我为什么不看好医药和消费——边际比较优势发生变化

基于此,有些朋友会问我,强势股补跌会有什么催化剂呢?从大的宏观层面的催化剂来说,主要是三个

催化剂一:经济持续低于预期,投资者开始系统性降仓

强势股补跌的主要催化剂质疑就是经济持续低于预期,投资者开始系统性的减仓,从而导致强势股的回归,08年、11年、18年都是很典型的案例,这里不一一叙说了。

催化剂二:流动性收紧

第二种催化剂是市场流动性的收紧,引起先前抱团的消费品、成长股板块的下跌。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1年初的时候,10年末开始,随着通胀压力的不断加大,央行开始了收紧货币政策,连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市场流动性骤然收紧,市场先前积累了较多超额收益的白酒、中药、中小票也开始了补跌。

11年初流动性的收紧成为消费品、中小票补跌的催化剂

催化剂三:风格切换,调仓

第三种催化剂可能是一个市场逐渐验证的过程,调仓最初看来是偶然性事件和因素,但实际上,依旧是不同行业板块中盈利和估值匹配程度间的比较优势的变化。这里我给大家举两个案例:

第一个例子是10年10月前后,10年1月份到9月份,大盘整体下跌近19%,而医药、电子、农业、食品饮料、餐饮旅游、商业贸易等抱团板块却有可观的超额收益。

进入10月后,美国推出QE2,市场风格转向周期品,煤炭、有色、机械设备等周期股表现出较高的超额收益。除了电子之外,其它抱团板块基本上没有超额收益,餐饮旅游、商贸等前期强势板块更是大幅度报数大盘。

2010年10月前后行业表现对比

第二个例子是市场从2015年的“小而美”向2017年“大而美”切换。这个切换的准备时间很长,可以说整个2016年都是过渡期。但是从背后的逻辑看,依旧是不同行业板块中盈利和估值匹配程度间的比较优势的变化,市场的风险溢价总是在不同行业之间轮动变化,驱使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因素是不同行业间盈利的边际改善造成比较优势此消彼长。

当然,在这些大的催化剂中也会有标志性的黑天鹅事件出现,比如2012年的酒鬼酒塑化剂事件,今年的长生生物疫苗事件等。这也是配合这些大的催化剂的绝好事件。

今天先扯到这里,祝大家周末生活愉快!

作者不持有文中所涉及的股票或其他投资组合,未来5个交易日内也不打算买入或做空。

本文仅代表撰稿人个人观点,不代表摩尔投研平台。

打赏

发表评论